泛“新天地”建筑怀旧思潮评析
内容摘要 | 第1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 | 第7-9页 |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二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第8页 |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8-9页 |
第一章 怀旧情结和建筑怀旧 | 第9-19页 |
·怀旧(nostalgia)情结 | 第9-15页 |
·怀旧的词义演变 | 第9页 |
·怀旧的定义和特点 | 第9-12页 |
·当代怀旧的新内涵 | 第12-14页 |
·当代怀旧现象概述 | 第14-15页 |
·建筑怀旧 | 第15-18页 |
·建筑怀旧概念 | 第15页 |
·建筑怀旧的特点 | 第15-16页 |
·建筑怀旧与相关建筑概念的辨析 | 第16-18页 |
·建筑怀旧的价值和意义 | 第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泛“新天地”建筑怀旧思潮解读 | 第19-33页 |
·泛“新天地”建筑怀旧现象 | 第19-22页 |
·上海新天地 | 第19-21页 |
·泛“新天地” | 第21-22页 |
·泛“新天地”建筑怀旧背景 | 第22-30页 |
·近代建筑的发展概况——中西建筑文化的交融过程 | 第22-26页 |
·近代建筑的价值体系(作为怀旧客体的价值基础) | 第26-28页 |
·人们对近代建筑和建筑文化的认识过程 | 第28页 |
·近代建筑文化成为新的文化传统(新统) | 第28-30页 |
·泛“新天地”建筑怀旧特征 | 第30-32页 |
·客体特征 | 第30页 |
·主体特征 | 第30-31页 |
·方式特征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泛“新天地”建筑创作实践剖析 | 第33-60页 |
·“旧”的梳理和整合 | 第33-39页 |
·历史研究和现状调研 | 第33-36页 |
·整体环境的规划和整合 | 第36-39页 |
·形式的整旧和再造 | 第39-48页 |
·整旧如旧 | 第39-42页 |
·新旧对比和共融 | 第42-45页 |
·模拟和再造 | 第45-48页 |
·空间的整合与再利用 | 第48-56页 |
·外部空间的整合 | 第48-53页 |
·内部空间的置换 | 第53-56页 |
·环境景观的设计 | 第56-59页 |
·商业店面及其招牌设计 | 第56-57页 |
·设施小品 | 第57页 |
·绿化景观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建筑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 第60-68页 |
·对泛“新天地”建筑的评价 | 第60-63页 |
·积极意义 | 第60-61页 |
·负面影响 | 第61-63页 |
·建筑文化传统的再生和创新上的启示 | 第63-68页 |
·思路的确定 | 第63-65页 |
·经济因素的关注 | 第65-66页 |
·地域性的追求 | 第66页 |
·设计方法的探索 | 第66-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目录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 | 第71-74页 |
一.宁波老外滩 | 第71-73页 |
二.杭州的西湖天地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