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5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2-14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4-15页 |
对象和方法 | 第15-22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样本含量估计 | 第15页 |
2 调查工具和观察指标 | 第15-18页 |
·调查工具 | 第15-17页 |
·观察指标 | 第17-18页 |
3 研究步骤 | 第18-20页 |
·研究路线 | 第18-19页 |
·动态血压监测 | 第19-20页 |
·其它资料收集方法 | 第20页 |
4 质量控制 | 第20页 |
5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课题研究路线 | 第21-22页 |
结果 | 第22-34页 |
1 病例的流失情况 | 第22页 |
2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调查结果 | 第22-25页 |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第22页 |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 第22-23页 |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血液检查结果 | 第23-24页 |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血压类型和靶器官损伤情况 | 第24-25页 |
3 勺型、非勺型、反勺型血压患者靶器官损伤及卒中三个月预后比较 | 第25-31页 |
·勺型、非勺型、反勺型血压患者统计均衡性比较 | 第25页 |
·勺型、非勺型、反勺型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指标比较 | 第25-27页 |
·勺型、非勺型、反勺型血压患者临床血化验结果比较 | 第27-28页 |
·勺型、非勺型、反勺型血压患者靶器官损伤情况比较 | 第28页 |
·勺型、非勺型、反勺型血压患者卒中三个月预后比较 | 第28-31页 |
4 年龄、高血压病史和靶器官损伤对卒中急性期患者血压的影响 | 第31-34页 |
·年龄≥60岁和<60岁患者动态血压监测指标比较 | 第31-32页 |
·脑卒中是否合并高血压病史患者动态血压监测指标比较 | 第32-33页 |
·不同靶器官损伤患者动态血压监测指标比较 | 第33-34页 |
讨论 | 第34-43页 |
1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血压特点的分析 | 第34-35页 |
2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靶器官损伤、动脉硬化及卒中预后的关系 | 第35-38页 |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靶器官损伤的关系 | 第35-36页 |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动脉硬化的关系 | 第36-37页 |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卒中预后的关系 | 第37-38页 |
3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血压的影响因素 | 第38-39页 |
4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血压护理干预 | 第39-43页 |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个体化血压测量时间的制定 | 第40页 |
·脑卒中患者作息、康复、检查用药时间的合理安排 | 第40-41页 |
·脑卒中急性期晨起血压增高患者的护理 | 第41页 |
·血压护理措施的制定应综合考虑的因素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48-49页 |
附录 | 第49-57页 |
综述 | 第57-66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