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8-23页 |
| ·内波 | 第8-13页 |
| ·内波的产生和基本性质 | 第8-12页 |
| ·内波的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潮致内波 | 第13-14页 |
| ·内潮与孤立内波 | 第14-17页 |
| ·内潮 | 第14-16页 |
| ·孤立内波 | 第16-17页 |
| ·南海内波 | 第17-19页 |
| ·潮致内波生成模式的研究状况 | 第19-22页 |
| ·潮致内波生成的解析模式 | 第19-20页 |
| ·潮致内波生成的数值模式 | 第20-22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内波生成的线性模式 | 第23-34页 |
| ·用单一变量表示线性大洋内波的控制方程 | 第24-27页 |
| ·余弦地形生成内波 | 第27-30页 |
| ·弱地形假设下内波的生成问题 | 第30-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内波生成的非线性数值模式 | 第34-62页 |
| ·密度与Brunt-Va|¨isa|¨la|¨频率分布 | 第34-37页 |
| ·控制方程与边界条件 | 第37-42页 |
| ·差分格式与有限元方程 | 第42-58页 |
| ·对关于Ω的抛物型方程差分 | 第43-44页 |
| ·对关于Ψ的椭圆型方程建立有限元法方程 | 第44-57页 |
| ·对关于v的抛物型方程差分 | 第57页 |
| ·对关于ρ的抛物型方程差分 | 第57-58页 |
|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的差分 | 第58-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第四章 数值模拟与结果分析 | 第62-79页 |
| ·下降地形 | 第62-65页 |
| ·上升地形 | 第65-67页 |
| ·凸起地形 | 第67-70页 |
| ·凹陷地形 | 第70-73页 |
| ·敏感性分析 | 第73-78页 |
| ·地球旋转效应的影响 | 第73-75页 |
| ·涡旋黏性系数和湍流扩散系数的影响 | 第75-77页 |
| ·地形的影响 | 第77页 |
| ·密度跃层强度的影响 | 第77-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第五章 文昌站潮流特征分析 | 第79-94页 |
| ·温度时间序列功率谱分析 | 第81-83页 |
| ·正压与斜压运动 | 第83-93页 |
| ·斜压海流平均值及标准差的垂向分布 | 第85-87页 |
| ·动能分布 | 第87-89页 |
| ·潮流调和分析 | 第89-93页 |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 第六章 文昌站潮频内波生成过程模拟 | 第94-103页 |
| ·开边界给定O_1分潮的实验 | 第96-97页 |
| ·开边界给定K_1分潮的实验 | 第97-98页 |
| ·开边界给定振幅不同的M_2分潮实验 | 第98-99页 |
| ·开边界给定K,M_2混合潮的实验 | 第99-100页 |
| ·开边界给定O_1,K_1,M_2混合潮的实验 | 第100-101页 |
| ·讨论 | 第101-10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14页 |
|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 第114-116页 |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116-117页 |
| 致谢 | 第117-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