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绪论 | 第1-16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 ·差异上部结构共同工作分析的前景展现 | 第9页 |
| ·差异上部结构—基础—地基相互作用分析中所暴露的问题 | 第9-10页 |
| ·差异上部结构—基础—地基相互作用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0-13页 |
| ·上部结构—基础—地基相互作用的研究历史 | 第10-12页 |
| ·差异上部结构—基础—地基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3-16页 |
| 第2章 差异上部结构—基础—地基相互作用的方法研究 | 第16-45页 |
| ·概述 | 第16页 |
| ·差异上部结构刚度矩阵和荷载向量向边界节点的凝聚 | 第16-19页 |
| ·差异上部结构子结构等效边界刚度矩阵与等效边界荷载向量的建立 | 第16-18页 |
| ·差异上部结构刚度与荷载向量向基础顶面凝聚过程 | 第18-19页 |
| ·差异上部结构—基础—地基共同工作的基本方程 | 第19页 |
| ·差异结构下筏形承台与桩土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19-45页 |
| ·筏板的基本理论 | 第19-25页 |
| ·承台底面土与桩所承担的荷载的分配 | 第25-26页 |
| ·桩土相互作用特性分析 | 第26-43页 |
| ·差异上部结构—基础—地基共同作用理论分析 | 第43-45页 |
| 第3章 差异上部结构—基础—地基相互作用的有限元分析 | 第45-59页 |
| ·概述 | 第45页 |
| ·ANSYS简介 | 第45-47页 |
| ·建模 | 第46页 |
| ·加载和求解 | 第46-47页 |
| ·后处理功能 | 第47页 |
| ·差异上部结构—基础—地基相互作用分析中所选取的单元的性质 | 第47-52页 |
| ·实例分析的有限元建模 | 第52-55页 |
| ·差异上部结构—基础—地基相互作用实例的问题描述 | 第52-55页 |
| ·差异上部结构—基础—地基相互作用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5-59页 |
| ·上部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55-59页 |
| 第4章 桩基础常刚度条件下的差异上部结构—基础—地基相互作用分析 | 第59-64页 |
| ·概述 | 第59页 |
| ·常刚度布桩方式的建模及计算 | 第59-64页 |
| ·布桩方式及计算方法说明 | 第59-60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0-64页 |
| 第5章 桩基础变刚度条件下的差异上部结构—基础—地基相互作用分析 | 第64-69页 |
| ·概述 | 第64页 |
| ·计算模型建立 | 第64-65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5-69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69-74页 |
| ·对同一个实例常刚度分析和变刚度分析方法的比较 | 第69-71页 |
| ·结论 | 第71-72页 |
| ·展望 | 第72-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