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山压力与岩层移动论文--岩层移动论文

浅埋煤层采动裂缝损害机理及控制方法研究

1 绪论第1-19页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选题的背景第9-10页
     ·研究的意义第10页
   ·浅埋煤层研究现状第10-15页
     ·国内的研究现状第10-13页
     ·国外的研究现状第13-15页
   ·地表移动变形预计理论研究现状第15-17页
     ·地表移动变形预计理论国内的发展第15-16页
     ·地表移动变形预计理论国外的研究现状第16-17页
   ·问题的提出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第17-18页
     ·问题的提出第17-18页
     ·研究方法与内容第18页
   ·技术路线第18页
   ·预期达到的目标第18-19页
2 浅埋煤层工程地质特征与开采损害规律分析第19-29页
   ·矿区地质特征第19-20页
     ·地形地貌特征第19页
     ·地层特征第19-20页
   ·水文地质特征第20-22页
     ·含水层分布及工程地质特征第20-21页
     ·隔水层分布及工程地质特征第21-22页
   ·覆岩力学性质与特征分析第22-24页
     ·煤岩物理力学性质第22页
     ·矿区围岩物理力学特征第22-23页
     ·覆岩力学特性分析第23-24页
   ·开采背景及技术条件第24页
   ·矿区开采损害基本特征及规律第24-28页
     ·开采塌陷损害状况第24-26页
     ·开采损害特征及规律分析第26-28页
   ·本章小结第28-29页
3 关键层的控制机理及形态模拟研究第29-43页
   ·关键层的控制作用及机理分析第29-33页
     ·关键层的基本特征第29-30页
     ·关键层的变形破坏第30-31页
     ·关键层的判别方法第31-33页
   ·浅埋煤层开采的关键层控制作用分析第33-36页
     ·浅埋煤层的关键层特征分析第33-34页
     ·浅埋煤层关键层的特征参数第34-35页
     ·实例分析第35-36页
   ·浅埋煤层关键层控制机理的数值模拟第36-42页
     ·FLAC~(3D)的基本原理及理论第36-38页
     ·FLAC~(3D)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第38页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第38-42页
   ·本章小结第42-43页
4 浅埋煤层覆岩结构的稳定性分析第43-49页
   ·浅埋煤层覆岩结构初次破断的力学分析第43-45页
   ·浅埋煤层覆岩结构的稳定性分析第45-47页
     ·滑落失稳分析第45-46页
     ·回转失稳分析第46-47页
   ·浅埋煤层覆岩结构稳定条件分析第47-48页
   ·实例分析第48页
   ·本章小结第48-49页
5 浅埋煤层上覆岩层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第49-64页
   ·离散单元法基本思想第49页
   ·离散单元法基本方程第49-53页
     ·概述第49-50页
     ·物理方程第50-51页
     ·运动方程第51-53页
   ·UDEC的基本特征和模型介绍第53-57页
     ·UDEC的基本特征第53-54页
     ·UDEC节理模型第54-55页
     ·力学阻尼第55-56页
     ·力学时步第56-57页
   ·浅埋煤层覆岩结构变形破坏的数值模拟分析第57-58页
     ·数值模型屈服准则第57-58页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第58页
     ·边界条件及开挖过程岩层破坏形态模拟第58页
   ·UDEC数值模拟实例分析第58-63页
     ·数值计算模型第58-60页
     ·模型单元划分第60页
     ·数值模拟计算第60-62页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第62-63页
   ·本章小结第63-64页
6 浅埋煤层开采损害防治对策第64-71页
   ·控制开采的含义第64页
   ·控制开采方法的类型第64-66页
     ·减沉开采方法第64-65页
     ·协调开采方法第65页
     ·控制开采方法第65-66页
   ·浅埋煤层控制开采方法分析第66页
   ·浅埋煤层开采引起的环境问题第66-68页
   ·浅埋煤层矿区环境治理途径第68-69页
   ·浅埋煤层矿区生态重建方案的制定第69-70页
   ·本章小结第70-71页
7 结论第71-72页
   ·本文的结论第71页
   ·本文的展望第71-72页
致谢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附录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彩色印刷图像质量检测系统的开发研究
下一篇:西安城市地域结构探源及演化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