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绪论 | 第1-16页 |
| ·课题背景 | 第8-14页 |
| ·我国能源结构及烟尘排放特点 | 第8页 |
| ·燃煤电厂烟尘控制策略和除尘技术现状 | 第8-11页 |
| ·燃煤电厂电除尘技术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 第11-14页 |
| ·技术评估方法对电除尘技术的适用性分析 | 第14页 |
|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4-15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2 电除尘理论与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26页 |
| ·电除尘过程及影响因素 | 第16-20页 |
| ·电除尘机理分析 | 第16-17页 |
| ·影响收尘性能的因素与选型 | 第17-20页 |
| ·电除尘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20-25页 |
| ·板线配置 | 第21页 |
| ·电气控制 | 第21-23页 |
| ·气流分布 | 第23页 |
| ·振打清灰 | 第23-24页 |
| ·壳体结构及其他 | 第24-25页 |
| ·电除尘器技术改造途径 | 第25-26页 |
| 3 技术评估的特点及其应用 | 第26-37页 |
| ·技术评估的特点及分类 | 第26-30页 |
| ·技术评估的应用 | 第26页 |
| ·技术评估方法分类 | 第26-27页 |
| ·技术评估方法的选择 | 第27-30页 |
| ·烟气脱硫与电除尘技术评估的内容比较 | 第30-32页 |
| ·常用烟气脱硫技术的评价体系 | 第30-31页 |
| ·烟气脱硫工艺技术性能分析与评价 | 第31-32页 |
| ·烟气脱硫技术评估与电除尘技术评估的比较 | 第32页 |
| ·电除尘技术评估方法的确定 | 第32-37页 |
| ·评价模型的研究 | 第32-34页 |
| ·常用的权重确定方法 | 第34-37页 |
| 4 燃煤电厂电除尘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 第37-44页 |
| ·电除尘技术的评价目标 | 第37页 |
| ·电除尘技术评估的指标体系 | 第37-42页 |
| ·设计原则 | 第37-38页 |
| ·一级指标的选取及分析 | 第38页 |
| ·二级指标的选取与分析 | 第38-42页 |
| ·评分及考核标准 | 第42页 |
| ·评价方案集 | 第42-44页 |
| 5 燃煤电厂电除尘技术评估系统 | 第44-55页 |
| ·电除尘技术评估系统的设计思路与结构 | 第44-46页 |
| ·评估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 | 第44-45页 |
| ·评估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第45-46页 |
| ·技术评估系统的构建方法、步骤 | 第46-47页 |
| ·评估系统确定的关键问题 | 第47-55页 |
| ·权重的确定 | 第47-49页 |
| ·指标的隶属度或隶属函数 | 第49-55页 |
| 6 燃煤电厂电除尘技术评估系统软件的实现及工程应用 | 第55-74页 |
| ·本评估系统软件的实现 | 第55-59页 |
| ·系统软件的总体设计 | 第55-58页 |
| ·数据库设计 | 第58-59页 |
| ·系统的实现与运行 | 第59-71页 |
| ·燃煤电厂电除尘技术评估软件的主控界面 | 第59-60页 |
| ·主要子窗体界面 | 第60-71页 |
| ·系统应用——工程实例 | 第71-74页 |
| ·工程实例相关背景简介 | 第71页 |
| ·实例应用 | 第71-73页 |
| ·结果分析 | 第73-74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 ·结论 | 第74页 |
| ·展望 | 第74-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 附录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