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引言 | 第1-19页 |
|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 ·基本理论观点 | 第11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技术路线 | 第12页 |
| ·资料来源 | 第12-13页 |
| ·国内外退耕还林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 ·国外退耕还林实践与研究 | 第13-15页 |
| ·国内退耕还林实践与研究 | 第15-17页 |
| ·国内外退耕还林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 2 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演变过程 | 第19-30页 |
| ·自然环境概况及社会经济背景 | 第19-21页 |
| ·地理位置及分布范围 | 第19页 |
| ·自然状况 | 第19-20页 |
| ·土地利用状况 | 第20-21页 |
|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21页 |
| ·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演变过程 | 第21-25页 |
| ·第四纪地质时期的生态环境演变 | 第21-22页 |
| ·历史时期人类地域开发活动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演变 | 第22-23页 |
| ·近期人口增长、耕垦发展与林草植被的破坏 | 第23-24页 |
| ·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 第24-25页 |
| ·目前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第25-28页 |
| ·水土流失强烈,土壤侵蚀复杂多样 | 第25-26页 |
| ·植被稀少,覆盖度差,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 第26-27页 |
| ·自然灾害频繁,危害严重 | 第27页 |
| ·小城镇发展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 第27-28页 |
| ·现阶段生态安全存在的隐患 | 第28页 |
| ·西部大开发为陕北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契机 | 第28-30页 |
| 3 退耕还林的理论基础研究 | 第30-44页 |
| ·退耕还林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 第30-33页 |
| ·退耕还林是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举措 | 第30-31页 |
| ·生态环境建设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 第31-33页 |
| ·退耕还林的概念与内涵 | 第33-35页 |
| ·退耕还林的概念 | 第33页 |
| ·退耕还林的内涵 | 第33-35页 |
| ·退耕还林的理论基础 | 第35-37页 |
| ·恢复生态学理论基础 | 第35-36页 |
| ·生态经济学理论基础 | 第36页 |
| ·社会学基础 | 第36-37页 |
| ·退耕还林工程的综合效益评价 | 第37-44页 |
| ·评价目标 | 第37-38页 |
| ·评价方法 | 第38页 |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38-39页 |
| ·预测方法 | 第39-44页 |
| 4 退耕还林综合效益评价实例分析——以榆林市米脂县为例 | 第44-64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44-46页 |
| ·自然生态环境背景 | 第44-45页 |
| ·土地利用现状 | 第45页 |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45-46页 |
| ·退耕还林概况 | 第46页 |
| ·米脂县退耕还林综合效益评价 | 第46-58页 |
| ·社会效益评价 | 第46-51页 |
| ·经济效益评价 | 第51-55页 |
| ·生态效益评价 | 第55-58页 |
| ·主要评价结论 | 第58-59页 |
| ·社会效益显著增长 | 第58页 |
| ·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 第58-59页 |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第59页 |
| ·退耕后粮食供需前景预测 | 第59-62页 |
| ·粮食作物面积GM(1,1)预测 | 第59-60页 |
| ·粮食作物单产预测 | 第60页 |
| ·粮食作物总产量预测 | 第60-61页 |
| ·粮食供需平衡分析 | 第61-62页 |
| ·米脂县退耕还林政策取向分析 | 第62-64页 |
| ·对米脂县退耕还林政策的反思 | 第62-63页 |
| ·对米脂县退耕还林后续政策的建议 | 第63-64页 |
| 5 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 第64-67页 |
| 6 几点说明与建议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 附图 | 第74-75页 |
| 后记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