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7页 |
·课题背景 | 第9页 |
·相关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5-16页 |
·本人所做的工作 | 第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基础 | 第17-43页 |
·ARM 简介 | 第17页 |
·ARM 的应用领域及特点 | 第17-19页 |
·ARM 微处理器的应用领域 | 第17-18页 |
·ARM 微处理器的特点 | 第18-19页 |
·ARM 微处理器的结构 | 第19-20页 |
·RISC 体系结构 | 第19-20页 |
·ARM 微处理器的寄存器结构 | 第20页 |
·ARM 微处理器的指令结构 | 第20-21页 |
·现场总线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 第21-24页 |
·现场总线的产生 | 第21-22页 |
·现场总线的国际标准 | 第22页 |
·现场总线的技术要求与特点 | 第22-23页 |
·现场总线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 第23-24页 |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及其组成 | 第24-26页 |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 第24-25页 |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组成 | 第25-26页 |
·RS-485 总线 | 第26-27页 |
·以太网局域网相关知识介绍 | 第27-32页 |
·局域网功能及发展历程 | 第27-29页 |
·局域网的结构 | 第29-32页 |
·以太网的数据传输机制 | 第32-38页 |
·载波侦听多路存取/冲突检测(CSMA/CD) | 第32-35页 |
·以太网数据格式 | 第35-38页 |
·工业以太网的特点 | 第38-40页 |
·以太网(Ethernet)进军工控网络的优势 | 第38-39页 |
·工业以太网存在的问题 | 第39页 |
·工业控制中改进以太网的确定性和实时性的措施 | 第39-40页 |
·工业以太网的协议标准 | 第40-41页 |
·TCP/IP 的分层结构介绍 | 第40-41页 |
·工业控制通信的特点 | 第41页 |
·工业以太网的发展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硬件平台的构建 | 第43-67页 |
·目标系统硬件配置 | 第43-46页 |
·53C4480 的片上设备 | 第43-44页 |
·目标平台的硬件配置 | 第44-46页 |
·地址空间分配 | 第46-51页 |
·系统地址空间分配表 | 第46-48页 |
·CPLD 寄存器地址 | 第48-51页 |
·系统电路原理详介 | 第51-64页 |
·485 总线的接口的设计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四章 系统软件平台的构建 | 第67-87页 |
·嵌入式操作系统--uClinux | 第67-72页 |
·嵌入式Linux 概述 | 第67页 |
·uClinux 简介 | 第67-69页 |
·内存管理 | 第69-70页 |
·进程管理 | 第70-71页 |
·uClinux 的小型化措施 | 第71-72页 |
·启动代码BOOTLOADER 的实现 | 第72-74页 |
·启动代码功能介绍 | 第72-73页 |
·本系统BOOTLOADER 工作流程 | 第73-74页 |
·uClinux 系统的移植 | 第74-76页 |
·驱动程序的移植 | 第76-86页 |
·LINUX 下设备驱动程序的基本结构 | 第76-78页 |
·LINUX 设备驱动的数据结构和实现函数 | 第78-85页 |
·LINUX 系统下驱动程序加载方式 | 第85-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五章 重要的应用实现 | 第87-101页 |
·485 总线协议的实现 | 第87-88页 |
·协议的基本原则 | 第87页 |
·命令及数据格式 | 第87-88页 |
·协议转换模块 | 第88-91页 |
·以太网接收的数据转换到485 接口的转换程序nic25erialport() . | 第88-89页 |
·485 总线数据转以太网的协议转换程序serialport211ic() | 第89-91页 |
·485 接口通讯模块 | 第91-95页 |
·485 通讯的步骤 | 第91页 |
·串口控制界面 | 第91-95页 |
·面向连接的TCP 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实现 | 第95-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01-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6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