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关于铝 | 第10-15页 |
·铝的简介 | 第10-11页 |
·铝的形态分布 | 第11-12页 |
·铝的分析方法 | 第12-15页 |
·关于动力学分析方法 | 第15-18页 |
·催化动力学分析法 | 第16-17页 |
·非催化动力学分析法 | 第17页 |
·速差动力学分析法 | 第17-18页 |
·动力学方法测定铝 | 第18-19页 |
·本文所作的工作 | 第19-20页 |
第2章 原理部分 | 第20-24页 |
·工作电池及电动势 | 第20页 |
·△E/△t与c关系的推导 | 第20-23页 |
·测定原理 | 第23-24页 |
·△E/△t与c_(Al~(3+))关系中m的测定 | 第23页 |
·待测试样浓度的测定 | 第23-24页 |
第3章 实验部分 | 第24-31页 |
·仪器及试剂 | 第24-25页 |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主要试剂 | 第24-25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25-27页 |
·氯化铝母液的配制 | 第25页 |
·氟化钠溶液的配制 | 第25页 |
·缓冲溶液的配制 | 第25-26页 |
·离子强度调节剂的配制 | 第26页 |
·实验所用的氟化钠溶液的配制 | 第26-27页 |
·氯化铝标准溶液与模拟试样的配制 | 第27页 |
·操作方法 | 第27-28页 |
·测量(m|-)值的操作方法 | 第27-28页 |
·模拟试样浓度的测定 | 第28页 |
·与本实验相关的798MPT型全自动电位滴定仪的使用方法 | 第28-31页 |
·测定反应中电位-时间变化曲线的仪器操作方法 | 第28-29页 |
·pH电极的校正 | 第29-30页 |
·用pH电极测量pH的方法 | 第30-31页 |
第4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1-57页 |
·不同条件下的铝-氟配位反应的测定结果及其比较 | 第31-44页 |
·不同条件下的测定结果列表 | 第31-41页 |
·不同条件下的线性范围比较 | 第41-42页 |
·不同条件下的(m|-)值大小的比较 | 第42-43页 |
·不同条件下m的相对平均偏差的比较 | 第43页 |
·不同条件下模拟试样中铝离子浓度的平均相对误差 | 第43-44页 |
·pH对铝-氟配位反应的影响 | 第44页 |
·铝氟物质的量之比对铝-氟配位反应的影响 | 第44-45页 |
·温度对铝-氟配位反应的影响 | 第45-48页 |
·实验步骤 | 第45-46页 |
·实验结果 | 第46-48页 |
·干扰实验 | 第48-51页 |
·干扰离子溶液的配制 | 第48-49页 |
·实验步骤 | 第49-50页 |
·实验结果 | 第50-51页 |
·不同条件对铝-氟配位反应的影响小结 | 第51-52页 |
·pH对铝-氟配位反应的影响 | 第51页 |
·温度对铝-氟配位反应的影响 | 第51-52页 |
·对锌铝合金实际样品的测定 | 第52-54页 |
·锌铝合金中铝含量测定的对照实验 | 第52页 |
·锌铝合金实际样品溶液的配制 | 第52-53页 |
·本文方法的实验步骤 | 第53页 |
·实验结果 | 第53-54页 |
·较低铝氟物质的量之比条件下的实验结果 | 第54-5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7页 |
·待解决的问题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