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 ·引言 | 第8-11页 |
|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13-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煤的可磨性指数概述 | 第15-27页 |
| ·煤的可磨性指数定义 | 第15-16页 |
| ·煤的可磨性指数测定方法 | 第16-18页 |
| ·哈氏可磨性指数测定 | 第16-17页 |
| ·原苏联热工研究所(ВТИ)制定的煤的可磨性指数测定 | 第17-18页 |
| ·两种测定可磨性指数方法的关系 | 第18页 |
| ·可磨性指数对制粉系统的影响 | 第18-22页 |
| ·煤粉细度选择 | 第19页 |
| ·煤的可磨性指数对钢球磨出力的影响 | 第19-20页 |
| ·煤的可磨性指数对中速磨和高速磨出力的影响 | 第20-22页 |
| ·影响可磨性指数的因素 | 第22-23页 |
| ·煤中水分与可磨性指数的关系 | 第22页 |
| ·温度对煤可磨性指数的影响 | 第22页 |
| ·煤的密度、硬度、脆度与煤的可磨性关系 | 第22-23页 |
| ·煤岩显微组分的可磨性 | 第23-24页 |
| ·煤中矿物质的可磨性 | 第24页 |
| ·混煤的可磨性规律试验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 ·小结 | 第25-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煤的破碎机理概述 | 第27-40页 |
| ·煤的破碎过程 | 第27-28页 |
| ·煤破碎后的粒度分布 | 第28-33页 |
| ·煤粉粒度特性方程 | 第28-29页 |
| ·粒度测定方法简介 | 第29-33页 |
| ·测量方法选择 | 第33页 |
| ·工业分析的粒度偏析 | 第33-38页 |
| ·工业分析与煤质的关系 | 第33-37页 |
| ·挥发分的粒度偏析 | 第37页 |
| ·不同煤粒中矿物质的分布规律研究 | 第37页 |
| ·水分的粒度偏析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单煤及混煤的可磨性试验研究 | 第40-54页 |
| ·单煤的可磨性—一种烟煤的可磨性 | 第40-44页 |
| ·概述 | 第40页 |
| ·平朔煤质 | 第40-41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1-44页 |
| ·不同煤化程度煤的可磨性试验 | 第44-45页 |
| ·概述 | 第44页 |
| ·煤质 | 第44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 ·混煤的可磨性 | 第45-52页 |
| ·煤样 | 第46-47页 |
| ·掺配方法的比较 | 第47-48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 ·混煤的可磨性指数预测 | 第50-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 第五章 煤的破碎机理试验研究 | 第54-78页 |
| ·单煤破碎试验 | 第54-61页 |
| ·不同灰分单煤的破碎试验 | 第54-57页 |
| ·不同煤化程度煤的破碎试验 | 第57-61页 |
| ·混煤的破碎试验 | 第61-75页 |
| ·混煤的破碎机理 | 第61页 |
| ·掺入无烟煤 | 第61-64页 |
| ·掺入贫煤 | 第64-67页 |
| ·掺入烟煤 | 第67-71页 |
| ·掺入褐煤 | 第71-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 ·单煤的破碎过程 | 第75页 |
| ·混煤的破碎过程 | 第75-76页 |
| ·混配比例对煤的粒度分布和破碎过程的影响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78页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78-81页 |
| ·全文总结 | 第78-80页 |
| ·煤的可磨性及破碎机理概述 | 第78页 |
| ·煤的可磨性指数变化规律 | 第78-79页 |
| ·煤的破碎机理分析 | 第79-80页 |
| ·展望 | 第80-81页 |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