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8页 |
1.1 本研究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26页 |
1.2.1 中国地方猪种的利用现状及展望 | 第10-13页 |
1.2.2 猪育种中的选择方法 | 第13-26页 |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1.3.1 研究背景 | 第26-27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8-36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2.1.1 试验猪 | 第28页 |
2.1.2 分子试验材料 | 第28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8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8-36页 |
2.2.1 性状测定 | 第28-31页 |
2.2.2 估计育种值及综合选择指数 | 第31-32页 |
2.2.3 主效基因或标记的检测方法 | 第32-34页 |
2.2.4 皖系白猪各世代性能测定和选择实施方案 | 第34-35页 |
2.2.5 统计分析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6-55页 |
3.1 皖系白猪的繁殖性状 | 第36-37页 |
3.1.1 皖系白猪的零世代和一世代头胎繁殖性状的比较 | 第36页 |
3.1.2 皖系白猪一世代和淮猪、长白、大约克的头胎产仔数性状比较 | 第36-37页 |
3.2 皖系白猪的屠宰胴体性状 | 第37-39页 |
3.2.1 皖系白猪前三个世代间的屠宰胴体性状比较 | 第37-38页 |
3.2.2 皖系白猪二世代与淮猪、长白、大约克间的屠宰胴体性状比较 | 第38-39页 |
3.3 皖系白猪的肉质性状 | 第39-40页 |
3.3.1 皖系白猪前三个世代间的肉质性状比较 | 第39页 |
3.3.2 皖系白猪二世代与淮猪、长白、大约克间的肉质性状比较 | 第39-40页 |
3.4 胴体、肉质性状的简单表型相关分析 | 第40-42页 |
3.4.1 淮猪、皖系白猪、长白、大约克的胴体、肉质性状的简单表型相关分析 | 第40-41页 |
3.4.2 皖系白猪、长白、大约克的胴体、肉质性状的简单表型相关分析 | 第41-42页 |
3.5 B超活体测定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的试验 | 第42-44页 |
3.5.1 不同品种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测定结果的比较 | 第42页 |
3.5.2 不同方法测定背膘厚结果的比较 | 第42-43页 |
3.5.3 不同方法测定眼肌面积结果的比较 | 第43页 |
3.5.4 背膘厚和眼肌面积各测定值、胴体瘦肉率间的简单表型相关分析 | 第43-44页 |
3.5.5 胴体瘦肉率对A超、B超活体测定性状的回归分析 | 第44页 |
3.6 皖系白猪的体尺性状 | 第44-46页 |
3.6.1 皖系白猪前三个世代间的体尺性状比较 | 第44-45页 |
3.6.2 皖系白猪二世代与淮猪、长白、大约克间的体尺性状比较 | 第45-46页 |
3.7 皖系白猪的心、肺、肝、脾、胰、肾等脏器重和板油、花油重 | 第46-48页 |
3.7.1 皖系白猪前三个世代间的心、肺、肝、脾、胰、肾等脏器重和板油、花油重比较 | 第46页 |
3.7.2 皖系白猪二世代与淮猪、长白、大约克间的心、肺、肝、脾、胰、肾等脏器重和板油、花油重比较 | 第46-48页 |
3.8 皖系白猪的消化器官 | 第48-49页 |
3.8.1 皖系白猪前三个世代间的消化器官比较 | 第48页 |
3.8.2 皖系白猪二世代与淮猪、长白、大约克间的消化器官比较 | 第48-49页 |
3.9 主效基因或标记多态性及其与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49-53页 |
3.9.1 FSHβ、ESR和HAL基因多态性 | 第49-52页 |
3.9.2 皖系白猪中FSHβ、ESR基因和头胎产仔数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52-53页 |
3.10 皖系白猪的遗传进展分析 | 第53-55页 |
3.10.1 数据量及结构 | 第53-54页 |
3.10.2 各性状的遗传进展 | 第54-55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5-61页 |
4.1 皖系白猪的选择方法 | 第55-58页 |
4.1.1 基于BLUP估计育种值的综合指数选择 | 第55页 |
4.1.2 主效基因或标记和标记辅助选择 | 第55-56页 |
4.1.3 肉质性状选择的必要性 | 第56-57页 |
4.1.4 体形外貌的选择 | 第57页 |
4.1.5 B超仪的应用 | 第57-58页 |
4.2 皖系白猪的选择效果 | 第58-61页 |
4.2.1 遗传进展分析 | 第58页 |
4.2.2 皖系白猪的繁殖性状 | 第58页 |
4.2.3 皖系白猪的屠宰胴体性状 | 第58-59页 |
4.2.4 皖系白猪的肉质性状 | 第59页 |
4.2.5 皖系白猪的体形外貌 | 第59页 |
4.2.6 皖系白猪的内脏器官性状和板油、花油重 | 第59-6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1-62页 |
5.1 结论 | 第61页 |
5.2 建议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个人简历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