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1.1 可持续发展思想对森林的关注 | 第9-10页 |
1.1.2 森林是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核心 | 第10-11页 |
1.1.3 森林可持续经营思想的实践 | 第11-12页 |
1.1.4 小结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4 国内外有关森林环境资源动态监测及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6页 |
第2章 福建省闽江流域森林环境资源概况 | 第16-19页 |
2.1 闽江流域森林资源构成与特点 | 第16-17页 |
2.2 闽江流域森林环境资源现状 | 第17-19页 |
2.2.1 森林与水土流失 | 第17页 |
2.2.2 森林与生物多样性 | 第17-18页 |
2.2.3 森林与水环境 | 第18页 |
2.2.4 森林与空气质量 | 第18-19页 |
第3章 森林环境资源动态监测指标体系构建 | 第19-32页 |
3.1 指标和指标体系 | 第19-20页 |
3.1.1 指标的含义 | 第19页 |
3.1.2 指标的功能 | 第19-20页 |
3.1.3 指标体系 | 第20页 |
3.2 森林环境资源的概念与内涵 | 第20-24页 |
3.2.1 资源、森林资源以及作为一种资源的森林环境资源 | 第20-21页 |
3.2.2 森林环境资源的内涵 | 第21-24页 |
3.3 森林环境资源动态监测指标构建的基础 | 第24-26页 |
3.3.1 森林环境资源动态监测指标构建的指导思想 | 第24-25页 |
3.3.2 现代环境监测的方法及其分析仪器 | 第25-26页 |
3.4 森林环境资源动态监测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26页 |
3.5 森林环境资源各项价值动态监测指标的具体内容 | 第26-31页 |
3.5.1 涵养水源价值动态监测指标 | 第27页 |
3.5.2 保持水土价值动态监测指标 | 第27-28页 |
3.5.3 培肥地力价值动态监测指标 | 第28页 |
3.5.4 纳碳吐氧价值动态监测指标 | 第28-29页 |
3.5.5 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动态监测指标 | 第29页 |
3.5.6 城市景观价值动态监测指标 | 第29-30页 |
3.5.7 净化环境价值动态监测指标 | 第30-31页 |
3.6 森林环境资源动态监测指标体系 | 第31-32页 |
第4章 森林环境资源信息系统规划与分析 | 第32-49页 |
4.1 基本概念与方法 | 第33-35页 |
4.1.1 与森林资源信息系统有关的几个概念 | 第33页 |
4.1.2 森林环境资源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研讨 | 第33-35页 |
4.2 系统初步规划 | 第35页 |
4.3 系统需求分析 | 第35-36页 |
4.4 系统组织结构与功能分析 | 第36-37页 |
4.5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 第37-39页 |
4.6 系统数据流程分析及数据字典 | 第39-49页 |
第5章 森林环境资源信息系统框架设计 | 第49-63页 |
5.1 系统设计总目标 | 第49页 |
5.2 系统功能划分及其结构图设计 | 第49-52页 |
5.3 系统流程图设计 | 第52-54页 |
5.4 系统物理结构设计 | 第54-56页 |
5.4.1 系统体系结构及硬件配置 | 第55-56页 |
5.4.2 系统软件配置 | 第56页 |
5.5 系统代码设计 | 第56-57页 |
5.6 系统数据库设计 | 第57-60页 |
5.7 系统人机接口设计 | 第60-61页 |
5.7.1 输入设计 | 第60页 |
5.7.2 输出设计 | 第60-61页 |
5.7.3 界面设计 | 第61页 |
5.8 系统数据输入模块处理过程设计 | 第61-63页 |
第6章 结束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