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6页 |
第一章 马铃薯疮痂病薯的采集、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及致病性测定 | 第16-2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6-19页 |
·样品采集 | 第16页 |
·培养基 | 第16-18页 |
·主要器材和试剂 | 第18页 |
·试验方法 | 第18-1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9-24页 |
·中国马铃薯疮痂病的分布、危害状况及病因分析 | 第19-21页 |
·链霉菌菌株的分离及致病性测定结果 | 第21-24页 |
3 讨论 | 第24-26页 |
第二章 中国马铃薯疮痂病菌的分类鉴定 | 第26-46页 |
第一节 菌株的表型及生理生化的分类鉴定 | 第26-3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6-29页 |
·供试菌株 | 第26页 |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第26-27页 |
·菌丝及孢子的形态观察 | 第27页 |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 第27-29页 |
·聚类分析 | 第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7页 |
·菌株的形态学特征 | 第29-30页 |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 | 第30-35页 |
·聚类分析结果 | 第35-36页 |
·菌株的地域分布特点 | 第36-37页 |
第二节 菌株的分子遗传特点的分类鉴定 | 第37-4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7-39页 |
·材料 | 第37-38页 |
·方法 | 第38-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基因组DNA及扩增片段的电泳检测 | 第39-40页 |
·基于16S rDNA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 | 第40-41页 |
·基于16S~23S 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 | 第41-43页 |
分析 | 第43-44页 |
讨论 | 第44-46页 |
第三章 马铃薯疮痂病菌毒素及其致病性研究 | 第46-5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6-48页 |
·供试菌株 | 第46页 |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第46-47页 |
·毒素的提取、纯化及不同菌株间的产毒分析 | 第47页 |
·毒素活性的测定 | 第47-48页 |
·毒素的高压液相色谱分析 | 第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1页 |
·菌株的产毒分析及毒素的活性测定 | 第48-49页 |
·毒素的活性组分及稳定性分析 | 第49-51页 |
3 讨论 | 第51-52页 |
第四章 疮痂链霉菌致病相关基因necl的分析、克隆和表达 | 第52-7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2-58页 |
·材料 | 第52-54页 |
·方法 | 第54-5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72页 |
·necl基因的梯度扩增及其序列特点的分析结果 | 第58-67页 |
·necl基因及前导序列扩增结果 | 第67-68页 |
·A、B与质粒的连接、转化及转化子筛选 | 第68-69页 |
·重组质粒的提取及酶切鉴定 | 第69-70页 |
·转化子的致病性检测结果 | 第70-71页 |
·转化子的产毒分析 | 第71-72页 |
3 讨论 | 第72-7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3页 |
附录A 中国马铃薯疮痂病菌的16S rDNA序列 | 第83-89页 |
附录B 中国马铃薯疮痂病菌的16S~23S ITS序列 | 第89-91页 |
附录C necl基因表达分析中的A、B片段序列 | 第91-9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页 |
作者简历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