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悬索跨越结构抗震能力和健康诊断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悬索跨越结构的分析研究状况 | 第14-16页 |
·悬索跨越结构及其计算方法 | 第14-15页 |
·悬索跨越结构的非线性问题 | 第15-16页 |
·健康诊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第16-24页 |
·健康诊断的基本概念 | 第16-17页 |
·现代健康诊断系统及其组成 | 第17页 |
·传感器 | 第17-20页 |
·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 | 第20-21页 |
·健康诊断与安全性评价 | 第21-24页 |
·跨越结构抗震能力与健康诊断的研究状况 | 第24-26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模型设计与实验方案 | 第28-35页 |
·工程概况和模型设计 | 第28-31页 |
·相似律的应用和相似关系 | 第31-32页 |
·传感器布设 | 第32-35页 |
第三章 完好状态的模型实验 | 第35-42页 |
·模态实验 | 第35-36页 |
·地震模拟实验 | 第36-40页 |
·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损伤状态模型实验 | 第42-58页 |
·塔架锚固螺栓失效损伤状态实验 | 第42-47页 |
·吊架失效损伤状态实验 | 第47-52页 |
·斜拉索失效损伤状态实验 | 第52-56页 |
·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悬索跨越结构有限元分析 | 第58-100页 |
·基本理论 | 第58-67页 |
·结构矩阵 | 第58-59页 |
·静力分析 | 第59-61页 |
·模态分析 | 第61-64页 |
·瞬态动力分析 | 第64-67页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7-71页 |
·单元的选取 | 第67-69页 |
·有限元模型 | 第69-71页 |
·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71-96页 |
·静力分析结果 | 第71-74页 |
·模态分析结果 | 第74-77页 |
·地震反应分析结果 | 第77-96页 |
·损伤状态跨越结构的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96-98页 |
·塔架地脚螺栓失效损伤状态 | 第96-97页 |
·吊索失效损伤状态下 | 第97页 |
·斜拉索失效损伤状态下 | 第97-98页 |
·小结 | 第98-100页 |
第六章 基于模式识别的整体诊断方法 | 第100-110页 |
·结构体系自振频率参数的获取 | 第100-103页 |
·敲击实验的结构体系的振动频率 | 第100-102页 |
·地震模拟实验的结构的自振频率 | 第102-103页 |
·实测模态参数的统计特征分析 | 第103-105页 |
·基于符号检验法的结构自振频率的分析 | 第105-107页 |
·损伤模式的多级识别方法 | 第107-109页 |
·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七章 人工神经网络在模式识别中的应用 | 第110-126页 |
·神经网络的基本特性 | 第110-111页 |
·BP 网络基本结构和反向传播算法 | 第111-117页 |
·BP 网络基本结构 | 第111-114页 |
·反向传播算法 | 第114-117页 |
·在MATLAB6.5 中使用BP 网络 | 第117-120页 |
·创建网络体 | 第117页 |
·初始化权重 | 第117页 |
·测试网络 | 第117页 |
·训练函数 | 第117-118页 |
·用于改善学习效果的函数 | 第118-119页 |
·传递函数 | 第119-120页 |
·用BP 网络对管道悬索跨越结构进行损伤识别 | 第120-125页 |
·结构损伤模式的确定和特征参数的选取 | 第120-121页 |
·构建BP 网络体 | 第121-123页 |
·构造网络学习目标向量 | 第123页 |
·训练网络 | 第123-124页 |
·验证网络的有效性 | 第124-125页 |
·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八章 局部检测法与总体检测法的结合 | 第126-138页 |
·钢索应变的在线监测 | 第126-127页 |
·钢索自振频率的检测 | 第127-131页 |
·钢索抗拉强度实验 | 第128页 |
·钢索振动频率与索力实验 | 第128-131页 |
·索力与频率关系的计算分析 | 第131-133页 |
·考虑索上传感器质量对斜拉索索力与频率的分析 | 第131-132页 |
·不考虑索上传感器质量对斜拉索索力与频率的分析 | 第132-133页 |
·钢索索力的检测 | 第133-135页 |
·对索的局部检测法与总体检测法的结合 | 第135-137页 |
·小结 | 第137-138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8-140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38-139页 |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9页 |
作者简历 | 第149-15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第150-151页 |
致谢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