馈线自动化模式的研究与实现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我国配电网现状 | 第9-10页 |
·馈线自动化技术国内外发展概况 | 第10页 |
·选题背景、研究前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3页 |
第2章 馈线自动化模式研究 | 第13-31页 |
·电压模式 | 第13-17页 |
·电流模式 | 第17-23页 |
·分布智能模式 | 第23-25页 |
·阶梯保护模式 | 第25-28页 |
·集中控制与阶梯保护混合模式 | 第28页 |
·集中控制与分布智能混合模式 | 第28-29页 |
·几种模式的优缺点比较 | 第29页 |
·馈线自动化建设方案的研究 | 第29-31页 |
·馈线自动化建设特点 | 第29页 |
·不同建设时期馈线自动化方案的选择 | 第29-31页 |
第3章 馈线自动化终端的研究设计 | 第31-43页 |
·总体思路 | 第31页 |
·FTU功能规划 | 第31-32页 |
·FTU的硬件设计 | 第32-36页 |
·机箱结构 | 第32-33页 |
·硬件原理 | 第33页 |
·电源插件 | 第33页 |
·交流接口插件 | 第33-34页 |
·CPU及MMI插件 | 第34-35页 |
·操作箱插件 | 第35-36页 |
·总线板 | 第36页 |
·FTU应满足的性能指标 | 第36-37页 |
·A系列馈线终端的设计 | 第37-40页 |
·A1型馈线终端的设计 | 第37-38页 |
·A2型馈线终端的设计 | 第38-39页 |
·A3型馈线终端的设计 | 第39页 |
·A4型馈线终端的设计 | 第39-40页 |
·B系列馈线终端的设计 | 第40-43页 |
·B1型馈线终端的设计 | 第40-41页 |
·B2型馈线终端的设计 | 第41-42页 |
·B3型馈线终端的设计 | 第42-43页 |
第4章 馈线自动化的实现与工程应用 | 第43-51页 |
·鹤壁新区馈线自动化方案 | 第43-50页 |
·馈线自动化模式应用 | 第43-48页 |
·通讯异常情况下的馈线自动化的模式 | 第48-50页 |
·运行总结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5-56页 |
附录B (郑州高新区馈线自动化方案)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