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春秋时期的刑法
| 引言 | 第1-12页 |
| 第一章 春秋时期犯罪的内容 | 第12-22页 |
| 一、危害国家、社稷罪 | 第12-14页 |
| ㈠ 弑国君罪 | 第12-13页 |
| ㈡ 挢邦令罪 | 第13页 |
| ㈡挢邦令罪 | 第13-14页 |
| ㈢ 为邦诬罪 | 第14页 |
| 二、危害人身安全罪 | 第14-16页 |
| ㈠ 杀人罪 | 第14-15页 |
| ㈡ 伤人罪 | 第15-16页 |
| 三、侵犯财产罪 | 第16页 |
| ㈠ 盗奸罪 | 第16页 |
| ㈡ 邦盗罪 | 第16页 |
| 四、妨害宗法、伦理罪 | 第16-17页 |
| ㈠ 不祭祀之罪 | 第16-17页 |
| ㈡ 争室之罪 | 第17页 |
| ㈢ 不孝不弟罪 | 第17页 |
| 五、官吏的职务犯罪 | 第17-19页 |
| ㈠ 贪赃枉法罪 | 第18页 |
| ㈡ 为邦朋罪 | 第18-19页 |
| ㈢ 知情不报罪 | 第19页 |
| 六、军事犯罪 | 第19-22页 |
| ㈠ 战争失利罪 | 第19-20页 |
| ㈡ 违命或不用命罪 | 第20页 |
| ㈢ 渎职罪 | 第20-21页 |
| ㈣ 通敌罪 | 第21页 |
| ㈤ 其他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春秋时期刑罚的种类 | 第22-34页 |
| 一、肉刑 | 第22-24页 |
| ㈠ 墨刑 | 第22-23页 |
| ㈡ 劓刑 | 第23页 |
| ㈢ 刖刑 | 第23-24页 |
| (四) 宫刑 | 第24页 |
| 二、死刑 | 第24-27页 |
| ㈠ 斩 | 第25页 |
| ㈡ 杀 | 第25页 |
| ㈢ 戮 | 第25-26页 |
| ㈣ 焚 | 第26页 |
| ㈤ 醢 | 第26页 |
| ㈥ 辍 | 第26-27页 |
| ㈦ 烹 | 第27页 |
| ㈧ 赐死 | 第27页 |
| 三、自由刑 | 第27-29页 |
| ㈠ 惩役刑 | 第27-28页 |
| ㈡ 有期徒刑 | 第28页 |
| ㈢ 无期徒刑 | 第28-29页 |
| 四、财产刑 | 第29-30页 |
| ㈠ 金罚 | 第29-30页 |
| ㈡ 货罚 | 第30页 |
| 五、流刑 | 第30-31页 |
| ㈠ 流放 | 第30页 |
| ㈡ 驱逐 | 第30-31页 |
| 六、群体刑 | 第31-34页 |
| ㈠ 逐族 | 第31-32页 |
| ㈡ 灭族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春秋时期刑罚的特点 | 第34-42页 |
| 一、具有较鲜明的阶级性 | 第34-38页 |
| ㈠ 刑不上大夫 | 第34-37页 |
| ㈡ 八议 | 第37-38页 |
| 二、具有一定的非法定性 | 第38-40页 |
| 三、具有较重的不规范性 | 第40-42页 |
| 第一、许多刑罚方式没有互相区别的特定内容 | 第40页 |
| 第二、执行刑罚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 | 第40-41页 |
| 第三、法定刑罚和特权杀人没有明显的区别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春秋时期刑罚的原则 | 第42-46页 |
| 一、“刑不上大夫”的原则 | 第42页 |
| 二、区分故意和过失、偶犯和惯犯的原则 | 第42页 |
| 三、同罪不同罚的原则 | 第42-44页 |
| 四、上下比罪,类推定罪原则 | 第44-46页 |
| 第五章 春秋时期的起诉和审判 | 第46-50页 |
| 一、起诉 | 第46-47页 |
| 二、审判 | 第47-50页 |
| ㈠ 出庭 | 第47-48页 |
| ㈡ 辩论 | 第48页 |
| ㈢ 判决 | 第48-50页 |
| 第六章 春秋时期刑法的变化 | 第50-54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 论文摘要(中文) | 第58-60页 |
| 论文摘要(英文) | 第60-63页 |
| 后记 | 第63-64页 |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