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ACT | 第8-9页 |
插图索引 | 第9-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5页 |
1 .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 .2 本文思路 | 第13-15页 |
第2章 场所 | 第15-30页 |
2 .1 概念 | 第15页 |
2 .2 关于场所的认识 | 第15-17页 |
2 .2 .1 “卡罗琳 .弗朗西斯”和“克莱尔 .库珀 .马库斯”《人性场所》 | 第15页 |
2 .2 .2 约翰 .波特曼 | 第15-16页 |
2 .2 .3 “A 彼得 .福西特”《建筑设计笔记》 | 第16页 |
2 .2 .4 “(登阝)焱”《建筑艺术论》 | 第16页 |
2 .2 .5 “齐康” | 第16-17页 |
2 .2 .6 “安腾忠雄” | 第17页 |
2 .3 历史中的场所 | 第17-18页 |
2 .3 .1 古典时期 | 第17页 |
2 .3 .2 中世纪 | 第17-18页 |
2 .3 .3 中国口袋式的场地与集市 | 第18页 |
2 .4 场所与城市 | 第18-23页 |
2 .4 .1 广场与街道 | 第18页 |
2 .4 .2 有关广场的认识 | 第18-19页 |
2 .4 .3 场所的特性 | 第19-21页 |
2 .4 .4 场所与城市 | 第21-23页 |
2 .5 场所与建筑 | 第23-26页 |
2 .5 .1 建筑的空间形体决定场所的形象 | 第23页 |
2 .5 .2 广场空间与周围建筑形态的关系 | 第23-24页 |
2 .5 .3 建筑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 第24-26页 |
2 .6 场所与人 | 第26-30页 |
2 .6 .2 人对场所空间的感知 | 第26-28页 |
2 .6 .1 人对场所的使用和活动 | 第28-30页 |
第3章 界面 | 第30-42页 |
3 .1 概念 | 第30页 |
3 .2 各建筑师对界面的理解 | 第30-31页 |
3 .2 .1 《城市意象》凯文 .林奇 | 第30页 |
3 .2 .2 《走向新建筑》勒 .科布西耶 | 第30页 |
3 .2 .3 《交往与空间》扬 .盖尔 | 第30-31页 |
3 .3 建筑历史中的界面 | 第31-33页 |
3 .3 .2 古罗马 | 第31-32页 |
3 .3 .3 中世纪 | 第32页 |
3 .3 .4 文艺复兴 | 第32-33页 |
3 .3 .5 古代中国 | 第33页 |
3 .4 界面与城市 | 第33-38页 |
3 .4 .1 界面与城市构成 | 第34页 |
3 .4 .2 界面与形态学 | 第34-35页 |
3 .4 .3 界面的组成 | 第35页 |
3 .4 .4 界面围合出城市空间的空间形态 | 第35-37页 |
3 .4 .5 界面为城市活动提供了空间和背景 | 第37页 |
3 .4 .6 人的社会生活与界面 | 第37-38页 |
3 .5 界面与人 | 第38-41页 |
3 .5 .1 界面与人的认知 | 第38-39页 |
3 .5 .2 界面中的活动 | 第39-41页 |
3 .6 界面与建筑 | 第41-42页 |
3 .6 .1 建筑与界面的尺度 | 第41页 |
3 .6 .2 建筑与界面质感 | 第41页 |
3 .6 .3 建筑与界面的视觉丰富性 | 第41-42页 |
第4章 场所中的复合界面 | 第42-72页 |
4 .1 场所中复合界面的构成 | 第42-52页 |
4 .1 .1 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立面 | 第43-46页 |
4 .1 .2 “人的活动空间” | 第46-48页 |
4 .1 .3 绿化、水体的布置与作用 | 第48-50页 |
4 .1 .4 建筑的灰空间 | 第50-51页 |
4 .1 .5 第五界面——场所铺地 | 第51-52页 |
4 .2 历史中的复合界面 | 第52-55页 |
4 .2 .1 古典时期 | 第52-53页 |
4 .2 .2 圣马可广场 | 第53-54页 |
4 .2 .3 圣彼得大教堂前面的广场 | 第54页 |
4 .2 .4 旺道姆广场 | 第54页 |
4 .2 .5 南锡广场群 | 第54-55页 |
4 .3 场所复合界面的作用和功能 | 第55-60页 |
4 .3 .1 实用功能 | 第55-58页 |
4 .3 .2 认知功能 | 第58-60页 |
4 .3 .3 审美功能 | 第60页 |
4 .5 场所复合界面的一般设计原则 | 第60-68页 |
4 .5 .1 连续性 | 第60-64页 |
4 .5 .2 吸引力 | 第64-67页 |
4 .5 .3 开放性 | 第67页 |
4 .5 .4 可识别性 | 第67-68页 |
4 .6 实例的分析与研究 | 第68-72页 |
4 .6 .1 天安门广场 | 第68-69页 |
4 .6 .2 湖大东方红广场 | 第69-72页 |
第5章 场所复合界面与建筑单体的设计 | 第72-82页 |
5 .1 建筑立面的复合化设计 | 第72-77页 |
5 .1 .1 “人的活动空间”的介入 | 第72-74页 |
5 .1 .2 绿化的介入 | 第74页 |
5 .1 .3 建筑立面和建筑灰空间的结合 | 第74-77页 |
5 .2 建筑界面的复合化设计带来的变化 | 第77-82页 |
5 .2 .1 建筑界面的复合化设计将对室内的使用空间带来一些影响 | 第77-79页 |
5 .2 .2 建筑立面复合化设计对建筑前空间的影响 | 第79-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5-86页 |
附录B 湖南大学东方红广场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第86-87页 |
附录C 湖南大学东方红广场使用情况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