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0页 |
| 1 QTL分析 | 第8-13页 |
| ·分子标记定位QTL的原理 | 第8页 |
| ·分子标记技术发展 | 第8-10页 |
| ·定位群体 | 第10-11页 |
| ·作图方法 | 第11-12页 |
| ·高代回交QTL(advanced backcross QTL,AB-QTL)分析及其在育种中的利用 | 第12-13页 |
| 2.种子休眠性与花药长度的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 ·休眠的分类 | 第13-14页 |
| ·影响种子休眠的环境因素 | 第14-15页 |
| ·影响种子休眠性的内在因子 | 第15-17页 |
| ·种子休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 ·花药长度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 3 本研究的目标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野生稻花药长度QTL定位 | 第20-3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 ·供试种子 | 第20页 |
| ·表型鉴定 | 第20-21页 |
| ·DNA提取 | 第21页 |
| ·SSR分析 | 第21-22页 |
| ·数据处理 | 第22页 |
| 2 结果和分析 | 第22-26页 |
| ·SSR标记分析 | 第23页 |
| ·BC_3F_2株系野生稻基因组所占比例 | 第23-24页 |
| ·花药长度的表现 | 第24-25页 |
| ·花药长度QTL定位 | 第25-26页 |
| 3 讨论 | 第26-31页 |
| 第三章 野生稻种子休眠性QTL定位 | 第31-40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1页 |
| ·供试种子 | 第31页 |
| ·种子休眠性的检测 | 第31页 |
| ·DNA提取和SSR分析 | 第31页 |
| ·数据处理 | 第3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 ·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高代回交群体种子休眠性QTL分析及其对干热处理的响应 | 第31-34页 |
| ·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渗入系种子休眠性QTL分析及其对干热处理的响应 | 第34页 |
| ·江西东乡普通野生稻渗入系种子休眠性QTL分析及其对干热处理的响应 | 第34-35页 |
| 3 讨论 | 第35-40页 |
| ·种子休眠性的QTL定位 | 第35-37页 |
| ·种子休眠性对干热处理的响应 | 第37-40页 |
| 第四章 内源激素对种子休眠性的影响 | 第40-4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3页 |
| ·供试种子 | 第40页 |
| ·实验方法 | 第40-4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5页 |
| ·不同群体在采收3个月后的激素含量 | 第43-44页 |
| ·不同时期发芽率和内源激素的变化 | 第44-45页 |
| 3 讨论 | 第45-46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附图 | 第54-57页 |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