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沉水植物对污染水体的水质改善效应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5页
  1.1.1 水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第12页
  1.1.2 水生态修复已成为重要课题第12-13页
  1.1.3 高等水生植物的恢复是水生态系统修复的关键第13-14页
  1.1.4 沉水植物恢复后产生的环境效应第14-15页
 1.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3 研究现状第16-18页
 1.4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5 技术路线第19-20页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第20-31页
 2.1 研究对象第20-24页
  2.1.1 苏州水系概况第20-21页
  2.1.2 苏州水环境问题第21-22页
  2.1.3 苏州试验区不同季节的水质状况第22-24页
 2.2 研究方法第24-31页
  2.2.1 试验材料第24-27页
  2.2.2 试验装置第27页
  2.2.3 试验方法第27-28页
  2.2.4 水质监测指标及测定方法第28-29页
  2.2.5 数据分析方法第29-31页
第三章 不同季节沉水植物的水质改善效应第31-42页
 3.1 试验目的第31页
 3.2 试验条件第31-32页
 3.3 水体中DO的改善效果第32-33页
 3.4 不同季节的植物量变化第33页
 3.5 不同季节的水质改善效应第33-38页
  3.5.1 对TN的去除效果第33-34页
  3.5.2 对TP的去除效果第34-35页
  3.5.3 对NH_3-N的去除效果第35-36页
  3.5.4 对COD_(Mn)的去除效果第36-37页
  3.5.5 克藻效应第37-38页
 3.6 结果与讨论第38-41页
 3.7 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不同生物量沉水植物的水质改善效应第42-56页
 4.1 试验目的第42页
 4.2 生物量对伊乐藻水质改善效应的影响第42-45页
  4.2.1 试验方法第42-43页
  4.2.2 试验结果第43-45页
 4.3 菹草的生物量对水质改善效应的影响第45-49页
  4.3.1 试验方法第45-46页
  4.3.2 试验结果第46-49页
 4.4 生物量对黑藻水质改善效应的影响第49-53页
  4.4.1 试验方法第49-50页
  4.4.2 试验结果第50-53页
 4.5 结果与讨论第53-55页
 4.6 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不同种类沉水植物水质改善效应的对比研究第56-68页
 5.1 试验目的第56页
 5.2 水体DO改善效果的比较第56-57页
 5.3 水质改善效应的比较第57-66页
  5.3.1 试验A的水质改善效应比较第57-60页
  5.3.2 试验B的水质改善效应比较第60-64页
  5.3.3 沉水植物水质改善效应与试验时间的回归分析第64-66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66-67页
 5.5 小结第67-68页
第六章 不同水质条件沉水植物的水质改善效应第68-75页
 6.1 试验目的第68页
 6.2 试验方法第68页
 6.3 试验结果第68-74页
  6.3.1 沉水植物对NH_3-N的去除效果第68-69页
  6.3.2 沉水植物对TN的去除效果第69-70页
  6.3.3 沉水植物对TP的去除效果第70-71页
  6.3.4 植物量的变化第71-72页
  6.3.5 水质改善效应的综合比较第72-74页
 6.4 结果与讨论第74页
 6.5 小结第74-7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75-78页
 7.1 试验研究结论第75-76页
 7.2 研究展望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作业成本法在注射模具成本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小型风冷直喷柴油机燃烧室和进气系统的匹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