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1.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 本研究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第2章 海上搜寻救助系统研究 | 第15-30页 |
2.1 海上搜救组织概况 | 第15-18页 |
2.1.1 海上搜救组织的必要性以及职责 | 第15-16页 |
2.1.2 搜救组织的基本结构 | 第16-17页 |
2.1.3 国外海上搜救体制介绍 | 第17-18页 |
2.1.4 我国海上搜救成就 | 第18页 |
2.2 海上搜救计划 | 第18-24页 |
2.2.1 情况评估 | 第19-20页 |
2.2.2 估算事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 第20-22页 |
2.2.3 确定遇险事故发生后幸存者的位置 | 第22页 |
2.2.4 包含概率 | 第22页 |
2.2.5 海上漂移分析 | 第22页 |
2.2.6 误差分析 | 第22-23页 |
2.2.7 搜寻方式采用 | 第23页 |
2.2.8 救助船舶与难船会遇时间 | 第23-24页 |
2.3 拦截行动 | 第24-27页 |
2.3.1 对遇拦截法 | 第25页 |
2.3.2 追越拦截法 | 第25-26页 |
2.3.3 侧翼拦截法(无风流影响) | 第26页 |
2.3.4 侧翼拦截法(风流影响下的拦截) | 第26-27页 |
2.4 船舶报告系统 | 第27-29页 |
2.4.1 船舶报告系统的总类 | 第28页 |
2.4.2 船舶报告系统在海上搜寻救助中的作用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船舶漂移运动模型的研究 | 第30-43页 |
3.1 船舶漂移运动数值模型 | 第30-34页 |
3.1.1 坐标系选取 | 第30-31页 |
3.1.2 数值模型 | 第31-34页 |
3.2 船体水动力以及环境力矩 | 第34-36页 |
3.2.1 船体水动力及水动力矩 | 第34页 |
3.2.2 风压力及风压力矩 | 第34-35页 |
3.2.3 舵力和由操舵引起的船体水动力 | 第35页 |
3.2.4 海流力及海流力矩 | 第35-36页 |
3.3 影响船舶漂移的因素 | 第36-42页 |
3.3.1 风场的确定 | 第36-37页 |
3.3.2 风影响下的漂移 | 第37-38页 |
3.3.3 海流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4 潮流运动 | 第39页 |
3.3.5 计算格式 | 第39-40页 |
3.3.6 风生流 | 第40-41页 |
3.3.7 沿岸流 | 第41页 |
3.3.8 波浪和涌 | 第41页 |
3.3.9 风流数据的其他来源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海上搜救辅助决策系统与 GIS集成 | 第43-56页 |
4.1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 第43-49页 |
4.1.1 GIS的组成、特点及应用 | 第43-44页 |
4.1.2 地理信息系统在我国的发展 | 第44-45页 |
4.1.3 组件技术与 GIS的发展 | 第45-47页 |
4.1.4 基于组件技术的 MapX | 第47-49页 |
4.2 GIS海图制作 | 第49-52页 |
4.2.1 地图的坐标变换 | 第50页 |
4.2.2 投影变换 | 第50-51页 |
4.2.3 WGS 84坐标系与54坐标之间的转换关系 | 第51页 |
4.2.4 制作电子海图 | 第51-52页 |
4.3 系统集成 | 第52-55页 |
4.3.1 海上搜救辅助决策系统与 GIS集成的必要性 | 第52-53页 |
4.3.2 海上搜救辅助决策系统与 GIS集成的途径 | 第53-54页 |
4.3.3 VB开发基于 MapX的组件式 GIS系统集成 | 第54页 |
4.3.4 软件设计框架图 | 第54-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基于 GIS海上搜救辅助决策系统功能介绍 | 第56-68页 |
5.1 MapX+ Visual Basic开发系统界面及工具 | 第56-57页 |
5.1.1 创建地图 | 第56-57页 |
5.1.2 创建图层缩放、漫游等工具 | 第57页 |
5.1.3 创建查找、查询功能 | 第57页 |
5.1.4 动态图层的制作 | 第57页 |
5.2 海上搜救辅助决策系统功能实现 | 第57-66页 |
5.2.1 系统主要功能 | 第57-59页 |
5.2.2 系统功能演示 | 第59-66页 |
5.3 应用实例 | 第66-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结论总结和工作展望 | 第68-71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8页 |
6.2 研究成果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 第68-71页 |
6.2.1 本研究的成果 | 第68-69页 |
6.2.2 不足和展望 | 第69-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资料 | 第73-77页 |
附录 | 第77-80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