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一、 研究背景综述:假释的定义、类型与假释制度沿革、立法概况 | 第10-18页 |
(一) 假释的定义概念 | 第10页 |
(二) 假释的性质 | 第10-11页 |
(三) 假释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1-14页 |
(四) 假释的类型 | 第14-16页 |
(五) 假释与其他制度的联系 | 第16-18页 |
二、 研究意义:假释制度的价值分析 | 第18-24页 |
(一) 假释的优点 | 第18-20页 |
(二) 假释的缺点 | 第20-22页 |
(三) 正确认识假释 | 第22-24页 |
三、 研究焦点的锚定:我国现行假释制度现状分析: | 第24-31页 |
(一) 我国刑法(未修订前)假释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24-25页 |
(二) 修正案(八)对假释制度的完善 | 第25-26页 |
(三) 修订后我国假释制度仍然存在的问题 | 第26-29页 |
(四) 假释制度现状缺陷原因分析 | 第29-31页 |
四、 英美与我国港澳台地区假释制度对完善我国假释制度的启示 | 第31-36页 |
(一) 英美假释制度 | 第31页 |
(二) 我国香港地区假释制度 | 第31-32页 |
(三) 我国澳门地区假释制度 | 第32-34页 |
(四) 台湾地区假释制度 | 第34-36页 |
五、 思路的推进:就完善我国假释制度适用的建议 | 第36-43页 |
(一) 完善假释的条件 | 第36-37页 |
(二) 改进假释犯的义务规定 | 第37-38页 |
(三) 优化假释的适用 | 第38-40页 |
(四) 加强社区矫正监督 | 第40页 |
(五) 增强社区矫正的惩罚性 | 第40-41页 |
(六) 细化假释标准:制定假释评估机制 | 第41页 |
(七) 辅以假释保证金制度 | 第41页 |
(八) 注重假释与减刑的结合 | 第41-43页 |
六、 与实体法的配套:就完善我国假释制度程序的建议 | 第43-47页 |
(一) 完善提请假释程序 | 第43-44页 |
(二) 完善审理程序 | 第44-45页 |
(三) 假释协议的签订 | 第45页 |
(四) 补充权利的救济程序 | 第45页 |
(五) 加强假释裁定的检察监督 | 第45-46页 |
(六) 违反假释规定的处理程序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