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文献综述与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第一章 金融控股公司防火墙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13-27页 |
一、 防火墙制度的内涵、特征及法律性质 | 第13-16页 |
(一) 防火墙制度的内涵 | 第13-14页 |
(二) 防火墙制度的特征 | 第14-15页 |
(三) 防火墙制度的法律性质 | 第15-16页 |
二、 “格拉斯—斯蒂格尔墙”制度和“中国墙”制度 | 第16-18页 |
(一) “格拉斯-斯蒂格尔墙”制度 | 第16-17页 |
(二) “中国墙”制度 | 第17-18页 |
三、 有关防火墙制度的主要学术观点及争议 | 第18-20页 |
(一) 主要学术观点 | 第18-19页 |
(二) 相关争议 | 第19-20页 |
四、 防火墙制度的功能 | 第20-27页 |
(一) 防范利益冲突 | 第20-24页 |
(二) 控制风险传递 | 第24-27页 |
第二章 金融控股公司防火墙制度的法律设计 | 第27-37页 |
一、 设立金融控股公司防火墙制度的价值目标与具体原则 | 第27-29页 |
(一) 价值目标 | 第27页 |
(二) 具体原则 | 第27-29页 |
二、 金融控股公司防火墙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29-35页 |
(一) 法人防火墙 | 第29-31页 |
(二) 业务防火墙 | 第31-32页 |
(三) 资金防火墙 | 第32-34页 |
(四) 信息防火墙 | 第34页 |
(五) 人事防火墙 | 第34-35页 |
三、 防火墙制度的运行机制 | 第35-37页 |
(一) 完善防火墙的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增强公开性及透明度 | 第35页 |
(二) 确立穿越防火墙的责任分配制度 | 第35-36页 |
(三) 加强外部金融监管,监督防火墙的有效运行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国外及台湾地区防火墙制度模式与法律实践 | 第37-49页 |
一、 美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防火墙模式 | 第37-41页 |
(一) 美国防火墙制度的演变 | 第37-38页 |
(二) 现行美国防火墙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38-41页 |
(三) 评价 | 第41页 |
二、 德国全能银行的防火墙制度模式 | 第41-44页 |
(一) 德国全能银行的特点 | 第41-42页 |
(二) 德国全能银行的防火墙制度 | 第42-44页 |
(三) 评价 | 第44页 |
三、 我国台湾地区金融控股公司的防火墙制度模式 | 第44-49页 |
(一) 我国台湾地区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 第44-47页 |
(二) 我国台湾地区监管法规的修正及防火墙制度的改革 | 第47页 |
(三) 评价 | 第47-49页 |
第四章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防火墙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 第49-53页 |
一、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及有关防火墙法律制度的发展现状 | 第49-51页 |
(一)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 | 第49-50页 |
(二) 有关防火墙法律制度的相关规定 | 第50-51页 |
二、 建立与完善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防火墙制度的建议 | 第51-53页 |
(一) 必要性与紧迫性 | 第51页 |
(二) 具体建议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