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化学论文--环境污染化学论文--土壤污染化学论文

坡耕地土壤CO2排放的时空变化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引言第12-18页
   ·研究意义第12页
   ·土壤侵蚀和碳动态第12-17页
     ·土壤侵蚀和有机碳的再分布第12-13页
     ·侵蚀和流域的碳平衡第13-14页
     ·近期研究进展和争议第14-15页
     ·土壤侵蚀是大气 CO_2的源还是汇第15-16页
     ·土壤侵蚀对土壤与大气间碳交换量的影响第16-17页
   ·研究目的第17-18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18-21页
   ·研究区概况第18页
     ·区域特征第18页
     ·研究区概况第18页
   ·实验设计和田间监测第18-19页
     ·侵蚀区和堆积区的确定第18-19页
     ·土壤 CO_2排放原位监测第19页
   ·数据分析第19-21页
     ·~(137)Cs 和~(210)Pbex面积含量第19-20页
     ·土壤 CO_2排放、温度、水分数据的处理第20-21页
第三章 侵蚀区和堆积区的判定第21-24页
   ·土壤~(137)Cs、~(210)Pbex的剖面分布第21-22页
   ·土壤~(137)Cs、~(210)Pbex的面积浓度第22页
   ·讨论第22-23页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四章 土壤 CO_2排放、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的时间变化第24-37页
   ·土壤 CO_2排放、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的昼夜变化第24-28页
   ·白天土壤 CO_2排放、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的年变化第28-30页
   ·土壤 CO_2排放与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的相关性第30-34页
     ·土壤 CO_2排放昼夜变化与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的相关性第30-32页
     ·土壤 CO_2排放日平均值年变化与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的相关性第32-34页
   ·讨论第34-35页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五章 土壤 CO_2排放、温度、水分在侵蚀区、堆积区的差异第37-44页
   ·不同观测时刻土壤 CO_2排放、温度、水分在侵蚀区、堆积区的差异第37页
   ·土壤 CO_2排放、温度、水分日平均值在侵蚀区、堆积区的差异第37-41页
   ·土壤 CO_2排放与~(137)Cs 和~(210)Pbex面积含量的相关性第41-42页
   ·讨论第42-43页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六章 全文结论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50页
致谢第50-51页
作者简历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纤维素-NVP辐射接枝共聚及对重金属、苯酚的吸附研究
下一篇:黄河上游灌区麦后复种油葵田N2O排放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