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纤维素-NVP辐射接枝共聚及对重金属、苯酚的吸附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表目录第12-13页
图目录第13-15页
英文缩略表第15-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3页
   ·含镉、铅及苯酚废水的来源与危害第16-17页
     ·含镉废水的来源与危害第16-17页
     ·含铅废水的来源与危害第17页
     ·含苯酚废水的来源与危害第17页
   ·常见的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第17-19页
     ·化学处理法第17-18页
     ·物理化学处理法第18页
     ·生物化学处理法第18-19页
   ·国内外工业废水改性纤维素吸附剂的制备研究进展第19-20页
     ·化学法第19-20页
     ·物理法第20页
   ·辐射法制备纤维素废水吸附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21页
   ·纤维素废水吸附剂研究存在的问题第21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1页
   ·研究内容第21-23页
第二章 纤维素-N-乙烯基吡咯烷酮辐射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及其溶胀性研究第23-32页
   ·材料与方法第23-24页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23页
     ·纤维素-N-乙烯基吡咯烷酮辐射接枝共聚物的制备第23-24页
   ·测定方法第24-25页
   ·接枝反应条件的优化第25-27页
     ·辐照剂量对接枝反应的影响第25页
     ·NVP/纤维素质量比对接枝反应的影响第25-26页
     ·去离子水用量对接枝反应的影响第26页
     ·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第26-27页
   ·接枝共聚物的溶胀性测定第27页
   ·接枝共聚物的溶胀性条件的优化第27-30页
     ·不同接枝率共聚物的溶胀性测定第27-28页
     ·pH 对共聚物溶胀性的影响第28页
     ·温度对共聚物溶胀性的影响第28-29页
     ·NaCl 浓度对共聚物溶胀性的影响第29-30页
     ·共聚物在不同类型溶液中的溶胀性测定第30页
   ·接枝共聚物持水力的测定第30-31页
   ·讨论第31页
   ·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纤维素-N-乙烯基吡咯烷酮辐射接枝共聚物吸附 cd~(2+)第32-43页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32页
     ·实验材料第32页
     ·实验仪器第32页
   ·实验方法第32-33页
     ·镉标准曲线的制作第32-33页
     ·吸附试验第33页
   ·结果与分析第33-41页
     ·镉标准曲线第33页
     ·接枝率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33-34页
     ·纤维素-N-乙烯基吡咯烷酮辐射接枝共聚物吸附 Cd~(2+)前后红外图谱表征第34页
     ·pH 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34-35页
     ·处理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35-37页
     ·吸附剂不同用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37-38页
     ·初始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38页
     ·等温吸附线第38-40页
     ·吸附热力学第40-41页
   ·小结第41-43页
第四章 纤维素-N-乙烯基吡咯烷酮辐射接枝共聚物吸附 pb~(2+)第43-53页
   ·试验材料与仪器第43页
     ·实验材料第43页
     ·实验仪器第43页
   ·实验方法第43-44页
     ·Pb~(2+)标准曲线的制作第43页
     ·吸附试验第43-44页
   ·结果与分析第44-52页
     ·铅标准曲线第44页
     ·接枝率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44-45页
     ·吸附前后吸附剂结构的表征第45页
     ·pH 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45-46页
     ·处理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46-48页
     ·吸附剂不同用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48页
     ·初始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48-49页
     ·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49-50页
     ·吸附热力学第50-52页
   ·小结第52-53页
第五章 纤维素-N-乙烯基吡咯烷酮辐射接枝共聚物吸附苯酚第53-60页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53页
     ·实验材料第53页
     ·实验仪器第53页
   ·实验方法第53-54页
     ·苯酚标准曲线的制作第53页
     ·吸附剂对苯酚的吸附试验第53-54页
   ·结果与分析第54-59页
     ·苯酚标准曲线第54页
     ·接枝率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54-55页
     ·吸附剂吸附苯酚前后的红外图谱第55页
     ·处理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55-57页
     ·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57-59页
   ·小结第59-60页
第六章 主要结论第60-61页
   ·主要结论第60页
   ·研究建议与展望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6页
致谢第66-67页
作者简历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京郊典型设施蔬菜地温室气体排放规律及影响因素
下一篇:坡耕地土壤CO2排放的时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