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经济学基本问题论文--经济范畴论文--商品生产与交换论文

马克思价值理论研究

独创性声明第1-3页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12页
0 导论第12-14页
 0.1 本选题的重要意义第12页
 0.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第12页
 0.3 本论文的创新观点第12-14页
1 社会主义商品价值问题上的若干主要观点第14-29页
 1.1 “窄派”的商品价值观第14-16页
  1.1.1 “窄派”的交换观第14-15页
  1.1.2 “窄派”的商品观第15页
  1.1.3 “窄派”的价值观第15-16页
 1.2 “中派”的商品价值观第16-20页
  1.2.1 “中派”的交换观第16-17页
  1.2.2 “中派”的商品观第17-20页
  1.2.3 “中派”的价值观第20页
 1.3 “宽派”的商品价值观第20-23页
  1.3.1 “宽派”的交换观第20-21页
  1.3.2 “宽派”的商品观第21-22页
  1.3.3 “宽派”的价值观第22-23页
 1.4 “新窄派”的商品价值观第23-25页
  1.4.1 “新窄派”的交换观第23-24页
  1.4.2 “新窄派”的商品观第24页
  1.4.3 “新窄派”的价值观第24-25页
 1.5 对“四大学派”的若干评论第25-29页
  1.5.1 关于社会分工对商品存在的作用问题第25-26页
  1.5.2 关于交换与商品存在的关系问题第26-27页
  1.5.3 关于商品存在的范围问题第27页
  1.5.4 关于商品与价值的关系问题第27-28页
  1.5.5 两种不同的研究思路第28-29页
2 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与商品关系的论述第29-40页
 2.1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第29-31页
 2.2 社会主义与产品交换互不相容(一):马克思的论述第31-32页
 2.3 社会主义与产品交换互不相容(二):恩格斯的论述第32-35页
 2.4 社会主义与产品交换互不相容(三):列宁的论述第35-38页
 2.5 社会主义不是商品经济第38-40页
3 社会主义与价值、劳动券的关系第40-58页
 3.1 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与价值的论述第40-51页
  3.1.1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与价值关系的论述第40-45页
  3.1.2 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与价值关系的论述第45-47页
  3.1.3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与价值关系的论述第47页
  3.1.4 剩余价值是反映社会关系的中心范畴第47-51页
 3.2 马克思对格雷“劳动货币”乌托邦的批判第51-52页
 3.3 马克思对蒲鲁东“劳动货币”乌托邦的批判第52-55页
 3.4 马克思对欧文“劳动货币”乌托邦的批判第55-57页
 3.5 马克思有关论述分析第57-58页
4 恩格斯《反杜林论》中有关论述辩析第58-70页
 4.1 杜林的劳动论和价值论第58-59页
 4.2 杜林的空想社会主义方案第59-61页
 4.3 杜林的经济公社是行不通的第61-62页
 4.4 杜林“金属货币”实际上是劳动券第62-65页
 4.5 对恩格斯一段名言的全新阐释第65-70页
5 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问题第70-95页
 5.1 对“产品经济”理论的再认识第70-72页
 5.2 对“计划经济”理论的再认识第72-77页
  5.2.1 马克思的经济运行理论第72-73页
  5.2.2 恩格斯的经济运行理论第73-75页
  5.2.3 列宁的经济运行理论第75-76页
  5.2.4 “计划经济”的确切涵义第76-77页
 5.3 社会主义经济必然是市场经济第77-83页
  5.3.1 社会主义经济的等价分配原则第77-79页
  5.3.2 只有市场经济才能实现价值规律第79-80页
  5.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第80-83页
 5.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几个理论问题第83-88页
  5.4.1 一般术语约定第83-84页
  5.4.2 商品问题第84-86页
  5.4.3 货币问题第86-87页
  5.4.4 资本问题第87页
  5.4.5 市场经济问题第87-88页
 5.5 股份公司的几个理论问题第88-95页
  5.5.1 股份公司的组织特征第89-90页
  5.5.2 股份公司财产关系的传统观点第90页
  5.5.3 所有权理论和产权理论的比较第90-91页
  5.5.4 股份公司的所有权结构第91-92页
  5.5.5 股份公司的产权结构第92-95页
6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辨析第95-111页
 6.1 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实体第95-96页
 6.2 运输业劳动创造价值第96-99页
 6.3 马克思服务价值论第99-101页
 6.4 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量的规定第101-105页
 6.5 马克思市场价值理论第105-111页
7 几种流行的价值理论批判第111-143页
 7.1 边际效用价值论批判第111-114页
 7.2 斯拉法价值理论批判第114-117页
  7.2.1 为维持生存的生产第114-115页
  7.2.2 具有剩余的生产第115-117页
  7.2.3 结论第117页
 7.3 斯梯德曼价值理论批判第117-123页
 7.4 广义价值论批判第123-137页
  7.4.1 广义价值决定理论的两部门模型第123-132页
  7.4.2 广义价值决定理论的 N部门模型第132-136页
  7.4.3 不是结束的结束语第136-137页
 7.5 劳动生产力与价值量正相关原理批判第137-143页
  7.5.1 马克思关于劳动生产力和价值量关系的基本原理第137-139页
  7.5.2 蔡继明博士的推理过程及其逻辑错误第139-142页
  7.5.3 结论第142-143页
8 西方经济学家关于马克思转形问题的研究第143-161页
 8.1 庞巴维克对马克思的批判和希法亭对庞巴维克的反批判第143-144页
 8.2 鲍特凯维兹对马克思转形理论的研究第144-146页
 8.3 温特尼茨、米克和塞顿模型第146-148页
  8.3.1 温特尼茨模型第146-147页
  8.3.2 米克模型第147页
  8.3.3 塞顿模型第147-148页
 8.4 萨缪尔森关于转形问题的研究第148-156页
  8.4.1 《工资和利息》第148-151页
  8.4.2 《马克思的“价值”向竞争“价格”的“转化”》第151-155页
  8.4.3 《理解马克思的剥削概念》第155-156页
 8.5 森岛通夫对马克思转形问题的解说第156-161页
9 中国经济学家关于马克思转形问题的研究第161-181页
 9.1 丁堡骏模型第161-163页
 9.2 朱奎模型第163-165页
 9.3 白暴力模型第165-170页
 9.4 王志国模型第170-174页
 9.5 张忠任模型第174-181页
  9.5.1 错误的模型设置第174-177页
  9.5.2 错误的数学证明第177-181页
10 “转形问题”的彻底解决第181-194页
 10.1 李嘉图学派解体的两个原因第181-183页
 10.2 “简单转形问题”的彻底解决第183-186页
  10.2.1 周转相同、一次转移第183-184页
  10.2.2 周转不同、多次转移第184-186页
 10.3 解决“复杂转形问题”的理论基础第186-188页
 10.4 “复杂转形问题”的彻底解决第188-191页
  10.4.1 周转相同、一次转移第188-190页
  10.4.2 周转不同、多次转移第190-191页
 10.5 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第191-194页
结束语第194-195页
参考文献第195-199页
致谢第199-20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和所获奖励第200页

论文共2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工程项目质量与进度控制相互作用协调性研究
下一篇:热喷球磨法制备超细铜锌粉的工艺优化及其组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