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s | 第5-11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西部生态恶化与经济落后形成恶性循环 | 第11页 |
·西部现行生态投融资方式存在多重问题 | 第11-12页 |
·政府开始允许民间资金介入公共投融资领域 | 第12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8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16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6-18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页 |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西部生态重建投融资方式的基本理论 | 第19-27页 |
·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生态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分析 | 第20-22页 |
·生态公共物品的投融资方式分析 | 第22-24页 |
·生态重建的内在属性决定生态投融资的基本格局 | 第24-27页 |
·生态建设的正外部性与以政府为主体的投融资基本格局 | 第24页 |
·生态建设的资金密集性特性与融资渠道的多样性 | 第24-25页 |
·生态建设的复杂性与生态投资主体和方式的多样性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美国与印度生态投融资的经验与借鉴 | 第27-32页 |
·美国西部生态重建投融资 | 第27-28页 |
·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区 | 第27页 |
·在西部推行农田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 第27-28页 |
·兴修水利等基础设施,协调水资源分配 | 第28页 |
·治理水土流失 | 第28页 |
·推广农业高科技环保耕作技术 | 第28页 |
·印度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 第28-30页 |
·喜马拉雅山地区生态保护计划 | 第29页 |
·推广生态农业“模范村” | 第29页 |
·持续农业的能源计划 | 第29-30页 |
·成立荒山开发的“青年救助组织” | 第30页 |
·推广使用生物农药 | 第30页 |
·对西部生态重建投资方式的启示与借鉴 | 第30-32页 |
·政府应当在生态重建方面发挥主导性作用 | 第30-31页 |
·政府生态重建和治理的资金主要来自国家预算 | 第31页 |
·积极引导各种投资主体参与生态重建 | 第31页 |
·发挥法律在投融资中的作用 | 第31页 |
·加强生态科技的研究和应用 | 第31-32页 |
第四章 西部生态重建的内容与投融资方式的演变 | 第32-40页 |
·西部生态环境现状及重建内容 | 第32-35页 |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 第32-33页 |
·西部生态环境重建的内容 | 第33-35页 |
·西部生态重建投融资方式的历史演变 | 第35-37页 |
·西部生态重建投融资方式的经验 | 第37页 |
·西部生态重建投融资方式的存在的问题 | 第37-40页 |
第五章 西部生态重建投融资方式的选择 | 第40-49页 |
·西部生态投融资方式的构建原则 | 第40页 |
·西部生态重建的投资方式体系 | 第40-44页 |
·政府纯财政直接投资 | 第40-41页 |
·政府财政资助的市场化投资方式 | 第41-42页 |
·政府非财政介入的市场化投资方式 | 第42-43页 |
·投资方式的绩效比较 | 第43-44页 |
·生态重建融资方式体系 | 第44-46页 |
·西部生态重建投融资方式的选择 | 第46-49页 |
·西部生态恶化重点区域建设的投融资方式 | 第46-47页 |
·西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投融资方式 | 第47页 |
·西部其他生态恶化区域的投融资方式 | 第47-49页 |
第六章 西部生态重建投融资方式的外部环境优化 | 第49-53页 |
·政策环境 | 第49-50页 |
·加快行政体制改革 | 第49页 |
·重新设计和改革自然资源产权制度 | 第49-50页 |
·改革和创新投资体制 | 第50页 |
·法律环境 | 第50-51页 |
·技术环境 | 第51-53页 |
结束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