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我国大学城的空间模式与区域联动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绪论第10-15页
 一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0-11页
 二 相关研究及评述第11-12页
 三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第12-15页
  1 主要研究方法第12-13页
  2 论文研究框架第13页
  3 论文特色第13-15页
第一章 大学城内涵的界定第15-20页
 一 大学城的定义第15-17页
  1 大学城的定义第15页
  2 大学城概念的辨析第15-17页
 二 大学城内涵的界定第17-20页
  1 高教机构集聚的重要文教社区第17页
  2 城市范围内教育资源重组的新型社区第17-18页
  3 一种独特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第18-19页
  4 高科技产业的人才培育基地第19-20页
第二章 大学城建设的国际经验第20-26页
 一 国际著名大学城概况第20-21页
 二 大学城建设的国际经验第21-24页
  1 区位的选择第21页
  2 科学的规划第21-22页
  3 政府的作用第22页
  4 市场的力量第22-23页
  5 产学研的结合第23页
  6 特色的形成第23-24页
 三 对我国大学城建设的启示第24-26页
  1 对大学城进行必要的可行性研究第24页
  2 对大学城进行详细而科学的规划第24页
  3 重视教育科研与产业的紧密结合第24-25页
  4 政府不可过多的干预大学城的形成与发展第25-26页
第三章 我国大学城兴起的背景第26-32页
 一 科教兴国战略第26-27页
 二 高校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第27-30页
 三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第30页
 四 高科技园区的发展第30-31页
 五 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第31页
 六 小结第31-32页
第四章 我国大学城的类型及特点第32-36页
 一 按建设模式分类第32-33页
  1 政府主宰型第32页
  2 企业开发型第32页
  3 多元化投入型第32-33页
 二 按建设实践分类第33-34页
  1 廊坊东方大学城模式第33页
  2 珠海大学城模式第33页
  3 宁波高教区模式第33页
  4 深圳研究院模式第33-34页
 三 按功能分类第34页
  1 教育主导型第34页
  2 高新技术研究主导型第34页
  3 综合型第34页
 四 按大学数量及地位分类第34-36页
  1 单核心型第34-35页
  2 多核心型第35-36页
第五章 我国大学城的空间模式第36-49页
 一 大学城空间模式的理论基础第36-37页
  1 共享理念第36-37页
  2 互动理念第37页
 二 我国大学城空间模式的主要类型及评析第37-48页
  1 向心平行带状模式第38-40页
  2 向心圈层模式第40-42页
  3 中心轴模式第42-44页
  4 轴向圈层组团模式第44-46页
  5 梳状模式第46-48页
 三 小结第48-49页
第六章 我国大学城的区域联动效应第49-57页
 一 大学城与区域联动的理论分析--新经济增长理论第49-50页
  1 将技术完全内生化第49页
  2 将人力资本引入经济增长模式第49页
  3 认为专业化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第49-50页
 二 我国大学城区域联动效应的具体表现第50-56页
  1 促进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第50-52页
  2 促进当地服务业的发展与繁荣第52-53页
  3 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和知名度,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第53页
  4 构建人才高地,优化区域劳动力素质第53-54页
  5 提升周边地区土地的边际效应,促进其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第54-56页
 三 小结第56-57页
第七章 案例:松江大学城空间模式的演变及思考第57-70页
 一 松江大学城产生的背景第57-58页
  1 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第57页
  2 区政府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第57页
  3 松江新城的蓬勃发展第57-58页
 二 松江大学城的现状第58-60页
  1 松江大学城的总体概况第58页
  2 松江大学城的规模第58-60页
 三 松江大学城的空间模式及其演变第60-65页
  1 大学城原来规划的空间模式第60-61页
  2 大学城空间模式的演变第61-63页
  3 大学城现在的空间模式第63-65页
 四 松江大学城空间模式的异化带来的思考第65-70页
  1 资源共享区共享程度的不均衡第65-66页
  2 各高校现实利益的分配问题第66-67页
  3 大学城的对外开放难题第67页
  4 大学城管理体制难题第67-68页
  5 各校区校园文化的隔阂第68页
  6 大学城学校结构方面的问题第68-69页
  7 小结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后记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腹部开放伤合并海水浸泡中内毒素的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基于UG的刀具CAD系统开发及三维参数化零件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