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5页 |
| ·基本概念 | 第13-18页 |
| ·城市 | 第13页 |
| ·城市空间 | 第13-16页 |
| ·广场 | 第16-18页 |
| ·研究缘起 | 第18-25页 |
| ·现实问题 | 第18-19页 |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9-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5页 |
| 第二章 广场概述 | 第25-43页 |
| ·广场的历史回顾 | 第25-35页 |
| ·西方广场的历史 | 第25-31页 |
| ·中国广场的历史 | 第31-34页 |
| ·中西方广场比较 | 第34-35页 |
| ·广场的类型 | 第35-43页 |
| ·广场的分类 | 第35页 |
| ·广场分类概述 | 第35-43页 |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第43-50页 |
| ·案例分析 | 第43-49页 |
| ·西安钟鼓楼广场 | 第43-46页 |
| ·杨凌水运中心(邰城)广场 | 第46-49页 |
| ·启示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环境与行为心理 | 第50-64页 |
| ·环境知觉 | 第50-55页 |
| ·环境知觉的特点 | 第50-52页 |
| ·环境知觉的差异 | 第52页 |
| ·环境意象 | 第52-55页 |
| ·环境知觉在广场设计中的应用 | 第55页 |
| ·环境与行为心理 | 第55-64页 |
| ·需求、行为、环境 | 第55-57页 |
| ·活动类型 | 第57-60页 |
| ·交往类型 | 第60页 |
| ·行为规律 | 第60-64页 |
| 第五章 物质层面的人性化设计 | 第64-94页 |
| ·广场的规划控制指标 | 第64-69页 |
| ·数量控制 | 第64页 |
| ·规模控制 | 第64-66页 |
| ·空间尺度 | 第66-68页 |
| ·用地构成控制 | 第68-69页 |
| ·广场选址 | 第69页 |
| ·广场的底界面 | 第69-71页 |
| ·底界面设计的原则 | 第69-70页 |
| ·底界面分类 | 第70页 |
| ·底界面材料的选择 | 第70-71页 |
| ·广场围合与建筑 | 第71-73页 |
| ·建筑布置手法 | 第72页 |
| ·建筑围合方式 | 第72-73页 |
| ·建筑空间与广场空间的转换和过渡 | 第73页 |
| ·广场的几何形态 | 第73-75页 |
| ·广场设施 | 第75-79页 |
| ·设施分类及配置 | 第75-78页 |
| ·休息设施 | 第78-79页 |
| ·环境设施 | 第79页 |
| ·广场的植物配植 | 第79-84页 |
| ·植物的功能 | 第79-80页 |
| ·广场绿量 | 第80-81页 |
| ·绿化设计 | 第81-84页 |
| ·广场水景 | 第84-86页 |
| ·水景的作用 | 第84页 |
| ·水的特性 | 第84页 |
| ·水景设计 | 第84-86页 |
| ·广场雕塑设计 | 第86-90页 |
| ·雕塑的特性 | 第86页 |
| ·雕塑的类型 | 第86-88页 |
| ·雕塑设计 | 第88-90页 |
| ·广场照明 | 第90-91页 |
| ·广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 第91-94页 |
| 第六章 文化层面的人性化设计 | 第94-103页 |
| ·文化 | 第94-95页 |
| ·中国的文化观 | 第94页 |
| ·西方文化观 | 第94-95页 |
| ·文化的三层含义 | 第95页 |
| ·广场文化 | 第95-97页 |
| ·广场文化的定义 | 第96页 |
| ·广场的文化意义 | 第96-97页 |
| ·广场文化的塑造 | 第97-103页 |
| ·文化与形式 | 第97-98页 |
| ·场所精神与文脉主义 | 第98-99页 |
| ·认同感 | 第99-101页 |
| ·文化活动 | 第101-103页 |
|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 第103-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10页 |
| 致谢 | 第110-111页 |
| 作者简介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