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 第1-15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9-11页 |
1.2 失业保险制度相关理论依据 | 第11-13页 |
1.2.1 经济学视角 | 第11-12页 |
1.2.2 社会政策视角 | 第12-13页 |
1.2.3 关于制度变迁合理性的制度经济学理论 | 第13页 |
1.3 研究的重点、难点 | 第13-15页 |
2. 国内外失业保险制度回顾 | 第15-19页 |
2.1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 第15-16页 |
2.2 国外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 第16-18页 |
2.3 从国内外失业保险制度发展过程得出建制的初步论断 | 第18-19页 |
3. 我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评析 | 第19-32页 |
3.1 制度对于需求的反应能力评析 | 第19-25页 |
3.1.1 失业保险制度的需求主体评析 | 第19-21页 |
3.1.2 失业保险制度投入评析 | 第21-24页 |
3.1.3 失业保险制度对需求的满足度分析 | 第24-25页 |
3.2 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评析 | 第25-32页 |
3.2.1 覆盖范围不能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要求 | 第25-26页 |
3.2.2 保障水平不高 | 第26-27页 |
3.2.3 以短期救济为主,促进就业功能不强 | 第27-28页 |
3.2.4 统筹层次低造成基金的互助互济功能弱 | 第28页 |
3.2.5 快速处理危机的应急制度不全 | 第28页 |
3.2.6 对违规违纪行为执法力度不足 | 第28-29页 |
3.2.7 制度执行不顺 | 第29-30页 |
3.2.8 现行失业统计不能全面满足制度需求 | 第30-32页 |
4. 失业保险制度改进的思路与重点 | 第32-46页 |
4.1 失业保险提供主体的再确认 | 第32-33页 |
4.1.1 政府:“看得见的手” | 第32-33页 |
4.1.2 企业:主要供款者 | 第33页 |
4.1.3 个人:担负自我保障责任 | 第33页 |
4.2 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的思路与重点 | 第33-46页 |
4.2.1 在制度设计上加以完善 | 第33-44页 |
4.2.2 在制度执行上加以改进 | 第44-46页 |
5. 失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分析 | 第46-49页 |
5.1 失业保险基金入市的可行性评析 | 第46-47页 |
5.2 失业保险基金入市的模式选择 | 第47-49页 |
6. 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配套政策 | 第49-55页 |
6.1 经济增长政策 | 第49-50页 |
6.2 产业政策 | 第50-51页 |
6.3 所有制政策 | 第51-52页 |
6.4 区域协调发展政策 | 第52页 |
6.5 劳动力市场政策 | 第52-53页 |
6.6 劳动关系政策 | 第53页 |
6.7 工资和收入分配政策 | 第53-55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55-58页 |
7.1 以国家强制方式推进制度的完善 | 第55-56页 |
7.2 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 第56页 |
7.3 单一的失业保险制度向综合性的就业保障机制转化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目录 | 第58-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