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立法的现状与完善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0-15页 |
一、野生动物濒危现状 | 第10-11页 |
二、野生动物保护的国际立法 | 第11-12页 |
三、各国野生动物法治现状 | 第12-14页 |
四、我国野生动物法治现状 | 第14-15页 |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意义 | 第15-16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概况 | 第16-28页 |
第一节 野生动物的保护 | 第16-21页 |
一、野生动物概述 | 第16页 |
二、野生动物保护的含义 | 第16-18页 |
三、野生动物的保护意义 | 第18-19页 |
四、人类对动物利害的认识 | 第19-21页 |
第二节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概况 | 第21-28页 |
一、我国野生动物资源概况 | 第21页 |
二、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概况 | 第21-23页 |
三、现实对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提出的挑战 | 第23-28页 |
第三章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立法的现状 | 第28-49页 |
第一节 我国野生动物立法发展历程 | 第28-37页 |
一、我国古代野生动物的法律保护概况 | 第28-29页 |
二、当代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立法概况 | 第29-37页 |
第二节 现有野生动物保护立法存在的问题 | 第37-49页 |
一、野生动物保护立法理念的缺陷 | 第38-39页 |
二、调整对象的不确定性 | 第39-41页 |
三、立法技术存在缺陷 | 第41-42页 |
四、执法活动中的尴尬 | 第42-43页 |
五、缺乏公众参与机制 | 第43-44页 |
六、行政补偿制度的缺陷 | 第44-45页 |
七、栖息地的法律保护力度不够 | 第45-46页 |
八、基本法律制度不健全 | 第46-48页 |
九、地方野生动物保护立法的滞后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立法的完善 | 第49-73页 |
第一节 野生动物保护立法遵循的原则 | 第49-51页 |
一、协调发展原则 | 第49页 |
二、预防为主原则 | 第49-50页 |
三、协同合作原则 | 第50页 |
四、公众参与原则 | 第50-51页 |
第二节 完善野生动物保护立法应当适用的原则 | 第51-54页 |
一、物种平等原则 | 第51-52页 |
二、生态优先原则 | 第52-53页 |
三、科学原则 | 第53页 |
四、可行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53-54页 |
第三节 完善野生动物保护立法的具体对策 | 第54-73页 |
一、转变立法理念 | 第54-56页 |
二、扩大调整对象 | 第56-57页 |
三、立法技术的完善 | 第57页 |
四、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 第57-58页 |
五、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 第58-59页 |
六、行政补偿制度的完善 | 第59-64页 |
七、加大对栖息地保护的力度 | 第64-66页 |
八、健全基本法律制度 | 第66-71页 |
九、地方立法的完善 | 第71页 |
十、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协调 | 第71-73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