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系统论文--自动控制、自动控制系统论文

工业以太网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引言第1-12页
第一章 现场总线与工业以太网的产生与发展第12-18页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概述第12-16页
     ·现场总线的基本概念第12-14页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控制模式第14页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第14-15页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技术特点第15-16页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优越性第16页
   ·IEC61158标准及现场总线标准化第16-18页
第二章 以太网与TCP/IP协议第18-32页
   ·以太网与IEEE802.3第18-28页
     ·以太网的网络体系结构第18-25页
       ·Ethernet的简史第18页
       ·OSI参考模型第18-24页
       ·Ethernet的体系结构第24-25页
     ·带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CSMA/CD)第25-27页
     ·以太网和IEEE802.3服务的差别第27-28页
   ·TCP/IP协议第28-32页
     ·TCP/IP协议栈模型第28页
     ·TCP与UDP区别第28-30页
     ·TCP的三次握手(Three-Way Handshake)第30-31页
     ·滑动窗口(Sliding Windows)第31-32页
第三章 从以太网(Ethernet)到工业以太网(Industrial Ethernet)第32-45页
   ·工业以太网发展现状第32-33页
   ·以太网应用于工业控制领域优势第33-35页
     ·应用广泛第33页
     ·成本低廉第33-34页
     ·通信速率高第34页
     ·软硬件资源丰富第34页
     ·可持续发展潜力大第34-35页
   ·Ethernet在工业自动化中应用的若干问题第35-36页
     ·通信实时性第35页
     ·总线供电第35-36页
     ·互可操作性第36页
     ·网络生存性第36页
   ·工业以太网的高可用性第36-40页
     ·可靠性第36-37页
     ·可恢复性第37页
     ·可维护性第37页
     ·网络安全性第37-38页
     ·本质安全与安全防爆技术第38-39页
     ·远距离传输第39-40页
   ·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应用第40-45页
     ·工业以太网的公共应用层第40页
     ·几种常用的工业以太网标准第40-45页
       ·Ethernet/IP第41-42页
       ·IDA和Modbus TCP/IP第42-43页
       ·PROFInet第43-44页
       ·FF HSE第44-45页
第四章 以太网(Ethernet)应用于工业现场的关键技术第45-53页
   ·自动化任务对实时性的要求第45-46页
   ·工业以太网实时性的解决方案第46-51页
     ·优化网络拓扑结构第46页
     ·采用以太网交换技术第46-50页
       ·IEEE802.1p协议第46-47页
       ·IEEE802.1q协议第47页
       ·虚拟局域网(VLAN)的实现第47-50页
     ·采用全双工技术第50页
     ·负载限制策略第50页
     ·主-从方式第50页
     ·时间槽通信网络管理第50-51页
   ·IEEE1588与以太网同步性第51-52页
   ·总线供电的解决方案第52页
   ·互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法第52-53页
第五章 嵌入式以太网控制器原理型样机第53-85页
   ·系统概述第53-54页
   ·硬件电路的设计第54-65页
     ·硬件器件的选择第54-55页
       ·主CPU的选择第54-55页
       ·网络接口芯片的选择第55页
     ·ARM核微处理器AT91M40800体系结构第55-57页
       ·AT91M40800特点第55-56页
       ·总体结构第56页
       ·引导模式第56-57页
       ·存储器映射第57页
     ·ARM编程模型第57-60页
       ·指令流水线第57-58页
       ·ARM编程模型第58-59页
       ·存储器格式第59-60页
     ·网络接口控制(NIC)第60-63页
       ·曼彻斯特译码器第61-62页
       ·数据传输过程第62页
       ·以太网控制器RTL8019AS第62-63页
     ·硬件原理图第63-65页
       ·主控制器部分第63页
       ·网络接口部分第63-64页
       ·存储器部分第64页
       ·外围接口部分第64-65页
   ·软件系统设计第65-79页
     ·uC/OS Ⅱ实时操作系统的移植第65-68页
       ·OS_CPU.H文件第66页
       ·OS_CPU_C.C文件第66-67页
       ·OS_CPU_A.ASM文件第67-68页
     ·lwIP协议栈的移植第68-71页
       ·与CPU或编译器相关的include文件第68-69页
       ·sys_arch操作系统相关部份第69-70页
       ·lib_arch中库函数的实现第70-71页
     ·网络接口控制器驱动第71-79页
       ·lwIP协议栈的网络接口第71页
       ·网络控制器RTL8019AS的数据传输原理第71-75页
       ·网络驱动程序设计第75-79页
   ·系统测试用例第79-83页
     ·建立测试程序第79-80页
     ·测试系统连接第80-83页
   ·原理型样机的应用第83-85页
第六章 结论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87页
附录第87-88页
致谢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穷人的农业科技政策研究
下一篇:人的发展与政治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