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9页 |
| ·小麦黄花叶病毒的研究进展 | 第9-18页 |
| ·生物学特性 | 第9-10页 |
| ·分子生物学特性 | 第10-16页 |
| ·大麦黄花叶病毒属(Bymovirus)病毒的特性 | 第16-18页 |
| ·植物RNA病毒的侵染性cDNA克隆 | 第18-21页 |
| ·侵染性cDNA克隆的构建 | 第18页 |
| ·侵染性cDNA克隆的类型 | 第18-19页 |
| ·影响侵染性cDNA克隆生物活性的因素 | 第19-21页 |
| ·植物细胞系在分子植物病毒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26页 |
| ·植物组织细胞的培养 | 第21页 |
| ·原生质体的分离 | 第21-23页 |
| ·病毒及病毒RNA对植物细胞和原生质体的侵染 | 第23-26页 |
| ·GFP在植物病毒研究上的应用 | 第26-28页 |
| ·绿色荧光蛋白 | 第26页 |
| ·应用绿色荧光蛋白研究病毒的运动 | 第26-28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29页 |
| 第二章 小麦黄花叶病毒侵染性cDNA克隆及细胞侵染体系的建立 | 第29-61页 |
| ·材料 | 第29-31页 |
| ·毒源和血清 | 第29页 |
| ·菌株、载体和质粒 | 第29页 |
| ·酶和化学试剂 | 第29-30页 |
| ·引物 | 第30页 |
| ·细胞 | 第30页 |
| ·培养基和缓冲液的配制 | 第30-31页 |
| ·仪器设备 | 第31页 |
| ·方法 | 第31-35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 | 第31-32页 |
| ·重组质粒的快速鉴定(Cracking) | 第32页 |
| ·质粒DNA的小量提取 | 第32页 |
| ·质粒DNA的大量提取 | 第32页 |
| ·DNA片段的回收纯化 | 第32-33页 |
| ·质粒的酶切和连接方法 | 第33页 |
| ·PCR反应体系 | 第33页 |
| ·反转录反应体系 | 第33-34页 |
| ·体外转录反应体系 | 第34页 |
| ·植物总RNA的提取 | 第34页 |
| ·小麦黄花叶病毒提取及纯化 | 第34-35页 |
| ·病毒RNA提取 | 第35页 |
| ·侵染性全长cDNA克隆的构建 | 第35-39页 |
| ·5′RACE-PCR(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 | 第35页 |
| ·T7启动子控制下的全长克隆的构建 | 第35-39页 |
| ·细胞组织培养技术 | 第39-40页 |
| ·小麦愈伤组织的培养和胚性细胞系的建立 | 第39页 |
| ·烟草细胞的悬浮培养及原生质体的分离 | 第39-40页 |
| ·转染 | 第40-42页 |
| ·小麦细胞的质壁分离转化 | 第40-41页 |
| ·BY-2烟草原生质体的电击转化 | 第41-42页 |
| ·体外转录物接种后的表达检测 | 第42-44页 |
| ·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检测 | 第42-43页 |
| ·Northernblot检测 | 第43-4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4-56页 |
| ·5′RACE结果 | 第44-46页 |
| ·T7启动子控制下的全长cDNA克隆的构建 | 第46-50页 |
| ·体外转录物对BY-2烟草原生质体和小麦细胞的侵染 | 第50-56页 |
| ·讨论 | 第56-61页 |
| ·侵染性克隆的构建 | 第56-57页 |
| ·侵染体系的建立 | 第57-61页 |
| 第三章 小麦黄花叶病毒编码的P1蛋白功能的探索性研究 | 第61-76页 |
| ·材料 | 第61-62页 |
| ·引物 | 第61-62页 |
| ·菌株和植物材料 | 第62页 |
| ·质粒 | 第62页 |
| ·仪器设备 | 第62页 |
| ·瞬时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2-68页 |
| ·pSK76-GFP及pBIN76-GFP的构建 | 第62-64页 |
| ·pSKP1-GFP及pBINP1-GFP的构建 | 第64-65页 |
| ·pSKGFP-P1及pBINGFP-P1的构建 | 第65-67页 |
| ·突变体的构建 | 第67-68页 |
| ·电击转化 | 第68页 |
| ·农杆菌注射 | 第68页 |
|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68页 |
| ·植物表达载体向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 第68页 |
| ·Agro-infiltration方法接种本生烟 | 第68页 |
| ·GFP荧光观察 | 第68-6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9-74页 |
| ·瞬时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9-71页 |
| ·荧光观察 | 第71-74页 |
| ·农杆菌注射接种观察结果 | 第74页 |
| ·讨论 | 第74-76页 |
| 结论与设想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附录Ⅰ GENE PULSERⅡ使用方法 | 第89-92页 |
| 附Ⅰ.1 E.coli转化 | 第89-90页 |
| 附Ⅰ.2 附件为CAPACITANCE EXTENDERⅡ(用来电击细胞) | 第90-91页 |
| 附Ⅰ.3 注意事项 | 第91-92页 |
| 附录Ⅱ Tris-苷氨酸SDS-不连续系统不同浓度凝胶配制用量表 | 第92-93页 |
| 附录Ⅲ 实验中部分克隆在M13测序引物间的序列 | 第93-94页 |
| 附录Ⅳ P1蛋白与HC-Pro蛋白氨基酸序列的比较 | 第94-95页 |
| 附录Ⅴ 缩略词 | 第95-96页 |
| 作者简历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