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2页 |
引言: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一河两岸城市 | 第12-26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5页 |
对象选择:佛山市黄岐区--高度城市化的一河两岸城市 | 第15页 |
独特的区位 | 第15-17页 |
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 | 第17-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基础 | 第20-23页 |
国外滨水设计理论的发展 | 第23-26页 |
第一章 一河两岸城市和一河两岸滨河地区 | 第26-42页 |
·相关概念 | 第26-27页 |
·滨水地区(waterfront) | 第26页 |
·一河两岸城市 | 第26页 |
·一河两岸滨河地区 | 第26-27页 |
·一河两岸城市的分类 | 第27-29页 |
·以城市形成过程为分类标准 | 第27-28页 |
·以河流的性质为分类标准 | 第28-29页 |
·一河两岸滨河地区的历史和演变 | 第29-31页 |
·自然形态的发展 | 第29-30页 |
·工业化时代的发展 | 第30页 |
·现代两岸滨河地区的开发 | 第30-31页 |
·影响一河两岸城市形态的因素 | 第31-34页 |
·自然地理因素 | 第31页 |
·交通运输因素 | 第31-32页 |
·经济技术因素 | 第32页 |
·城市人文环境因素 | 第32-34页 |
·传统一河两岸城市和现代城市的结构形态比较 | 第34-37页 |
·物流通道的改变:河流--公路 | 第34-35页 |
·城市用地形态的改变:均质--异质 | 第35页 |
·城市结构稳定性的改变:平稳--变迁 | 第35-36页 |
·城市肌理的改变:连续和细密--断裂和粗糙 | 第36-37页 |
·一河两岸城市形态的特点 | 第37-41页 |
·城市以一条主导河流为发展轴心 | 第37-38页 |
·城市滨河地带具有城市中心区的特征 | 第38页 |
·两岸滨河地带的交通方便,可达性强 | 第38-39页 |
·桥梁 | 第39-40页 |
·水面宽度使两岸互有可识别性和可认知性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二章 塑造一河两岸城市的亲水性 | 第42-54页 |
·亲水性是一河两岸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特点 | 第42页 |
·亲和力的消失:现代一河两岸城市的亲水性 | 第42-46页 |
·城市环境的恶化,一河两岸滨水空间首当其冲 | 第42页 |
·城市中心地带的转移减弱了主导河流的吸引力 | 第42-43页 |
·沿河地带的异质空间割裂了居民与河流的联系 | 第43-44页 |
·城市要素缺乏设计造成两岸交流不畅 | 第44-46页 |
·运用整合思维塑造一河两岸型城市的亲水性 | 第46-53页 |
·整合思维指导下的规划方法 | 第46-47页 |
·整形 | 第46-47页 |
·磨合 | 第47页 |
·整合一河两岸城市的关键城市要素 | 第47-53页 |
·整合路网:弱化异质空间,联拢“城市碎片” | 第47-49页 |
·整合绿网:创造亲水的生态环境 | 第49-51页 |
·整合水网:保护水网的完整性,扩大水域面积 | 第51-52页 |
·“三网联江”营造黄岐一河两岸区段的亲水性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寻找一河两岸城市的地域风格及文化风土 | 第54-72页 |
·一河两岸城市的地域风格及历史传统的失落 | 第54页 |
·一河两岸城市与江河文化 | 第54-57页 |
·江河文化 | 第54-56页 |
·文化与地理 | 第56页 |
·一河两岸城市与江河文化 | 第56-57页 |
·一河两岸城市的原型要素的回溯 | 第57-64页 |
·一河两岸城市的原型要素--河流 | 第57-58页 |
·一河两岸城市的原型要素--民居 | 第58-59页 |
·一河两岸城市的原型要素--河流、民居、街道的空间关系 | 第59页 |
·分析一河两岸城市黄岐的原型要素 | 第59-64页 |
·珠江 | 第59-60页 |
·民居 | 第60-63页 |
·祠堂 | 第63-64页 |
·一河两岸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特征 | 第64-65页 |
·一河两岸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特征--连贯 | 第64页 |
·一河两岸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特征--场所 | 第64-65页 |
·寻找一河两岸城市的地域风格及文化风土 | 第65-71页 |
·人与自然环境割裂关系的修复:营造生态健康的一河两岸城市 | 第65-66页 |
·人工环境割裂关系的修复:再现地域风格及历史传统 | 第66-68页 |
·人文环境割裂关系的修复:挖掘地区特有的文化景观及人文精神 | 第68-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一河两岸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 第72-92页 |
·一河两岸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基础 | 第72-77页 |
·一河两岸城市中的河流与视觉 | 第72页 |
·一河两岸城市中河流景观的分类 | 第72-75页 |
·对岸景 | 第73页 |
·纵观景 | 第73-74页 |
·鸟瞰景 | 第74-75页 |
·一河两岸城市的对岸景 | 第75-77页 |
·河流宽度和城市规模 | 第75页 |
·河流宽度和沿河立面高度 | 第75-77页 |
·一河两岸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 第77-87页 |
·一河两岸城市滨水地区重点场所景观设计 | 第77-83页 |
·桥梁 | 第77-79页 |
·桥头 | 第79-80页 |
·码头 | 第80-81页 |
·水口 | 第81-82页 |
·滨水露台 | 第82-83页 |
·一河两岸城市滨水地区重点要素景观设计 | 第83-87页 |
·护岸 | 第83-84页 |
·小品 | 第84页 |
·绿化 | 第84-85页 |
·船只 | 第85页 |
·设施 | 第85页 |
·倒影 | 第85-86页 |
·夜景 | 第86-87页 |
·黄岐一河两岸区段景观设计 | 第87-91页 |
·叠合城市 | 第87-88页 |
·照明设计 | 第88-89页 |
·道路照明 | 第88页 |
·城市广场绿地照明 | 第88-89页 |
·建筑泛光照明 | 第89页 |
·广告控制 | 第89-90页 |
·微地形设计 | 第90-91页 |
·小结 | 第91-92页 |
第五章 关注一河两岸城市中的旧区:城中村问题 | 第92-100页 |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轻视郊区整体发展的结果 | 第92页 |
·我国对“城中村”问题的研究 | 第92-95页 |
·研究“城中村”问题所面临的缺点 | 第92-93页 |
·缺乏农村居住转型的深入研究 | 第92-93页 |
·缺乏可以直接从西方发达国家借鉴的经验 | 第93页 |
·国内城乡关系方面的相关理论 | 第93-94页 |
·国内“城中村”问题的实践经验 | 第94-95页 |
·珠海市“城中村“改造 | 第94-95页 |
·深圳罗湖区旧村改造 | 第95页 |
·黄岐“城中村”形成的演变和现状 | 第95-97页 |
·分散、独立的村庄 | 第96页 |
·位于建成区以内的村庄 | 第96-97页 |
·拆迁安置的新村 | 第97页 |
·黄岐“城中村”问题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 第97-99页 |
·完善新村 | 第97-98页 |
·治理旧村 | 第98-99页 |
·小结 | 第99-100页 |
第六章 探索一河两岸城市的设计方法 | 第100-112页 |
·城市开发应该控制城市用地 | 第100页 |
·以项目为主导的城市设计 | 第100-104页 |
·开发项目成功的前提 | 第100-101页 |
·规划设计中的开发策划和可行性研究 | 第101页 |
·衡量一河两岸城市滨河地区开发的标准 | 第101-103页 |
·城市管理者 | 第102页 |
·城市使用者 | 第102-103页 |
·城市投资者 | 第103页 |
·一河两岸城市滨河地区规划管理 | 第103-104页 |
·黄岐实践 | 第104-111页 |
·“黄岐实践”应用和运作的背景 | 第104-105页 |
·“黄岐实践”前提:深入细致的调研 | 第105-107页 |
·确立调研目的 | 第105页 |
·采用正确的调查方法 | 第105页 |
·及时进行资料汇总 | 第105-106页 |
·撰写分类研究专题 | 第106-107页 |
·“黄岐实践”--创建城市设计全新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 | 第107-109页 |
·“黄岐实践”--与开发项目密切结合 | 第109-111页 |
·小结 | 第111-112页 |
结语 | 第112-113页 |
附录 | 第113-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