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縮略词英汉对照表 | 第8-12页 |
1. 引言 | 第12-26页 |
·菊花的观赏性状 | 第12-13页 |
·株型 | 第12页 |
·花部性状 | 第12-13页 |
·叶部性状 | 第13页 |
·影响菊花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和栽培措施 | 第13-14页 |
·环境因子和栽培措施对菊花观赏性状的影响 | 第14-20页 |
·温度 | 第14-15页 |
·光照 | 第15-17页 |
·水分 | 第17页 |
·土壤 | 第17页 |
·养分 | 第17-18页 |
·生长调节剂 | 第18-20页 |
·环境因子和栽培措施调节菊花观赏性状的机理 | 第20-22页 |
·温度影响菊花性状的机理 | 第20页 |
·光照影响菊花性状的机理 | 第20页 |
·水分影响菊花性状的机理 | 第20-21页 |
·矿质营养影响菊花性状的机理 | 第21-22页 |
·生长调节剂影响菊花性状的机理 | 第22页 |
·盆栽菊花传统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中国古代菊花栽培技术 | 第22-23页 |
·中国现代菊花栽培技术 | 第23-24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24页 |
·本研究的设计思想 | 第24-25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4-25页 |
·研究内容及试验设计 | 第25页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2. 适宜产业化生产的盆栽大菊品种筛选 | 第26-3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6-30页 |
·试验材料 | 第26-27页 |
·试验方法 | 第27-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2页 |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结果 | 第30页 |
·各评价指标的总排序 | 第30-31页 |
·品种性状综合评价结果 | 第31-32页 |
·讨论 | 第32-33页 |
·品种评价体系的创新性和适用性 | 第32-33页 |
·中国传统菊花适宜产业化生产品种的开发 | 第33页 |
·小结 | 第33-35页 |
3. 不同栽植期对传统盆栽菊花观赏性状的影响 | 第35-4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5-36页 |
·试验材料 | 第35-36页 |
·试验方法 | 第36页 |
·统计方法 | 第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1页 |
·不同栽植期盆栽菊花主要观赏性状的变化 | 第36-39页 |
·促成栽培对主要观赏性状的影响 | 第39-40页 |
·盆栽菊花品种主要观赏性状不同栽植期的联合方差分析 | 第40-41页 |
·讨论 | 第41-42页 |
·遗传特性和环境因子影响菊花观赏性状 | 第41-42页 |
·性状变异率分析在菊花品种分类中的应用 | 第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4. 不同施肥处理对传统盆栽菊花观赏性状的影响 | 第43-5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3-45页 |
·试验材料 | 第43-44页 |
·试验方法 | 第44页 |
·测定方法 | 第44-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5-52页 |
·不同施肥处理对菊花株高的影响 | 第45-46页 |
·不同施肥处理对菊花花部观赏性状的影响 | 第46-47页 |
·不同施肥处理对菊花叶部观赏性状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47-50页 |
·不同施肥处理对菊花花色的影响 | 第50-52页 |
·讨论 | 第52页 |
·复合施肥有利于菊花的生长发育 | 第52页 |
·营养元素影响菊花的观赏品质 | 第52页 |
·小结 | 第52-54页 |
5. 生长调节剂对传统盆栽菊花观赏性状的影响 | 第54-59页 |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54页 |
·试验材料 | 第54页 |
·试验方法 | 第54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54-57页 |
·生长调节剂处理对菊花观赏性状的影响 | 第54-56页 |
·生长调节剂处理对菊花相对含水量、花色的影响 | 第56-57页 |
·讨论 | 第57-58页 |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菊花观赏品质改良中的应用 | 第57-58页 |
·生长调节剂喷施时期和浓度的影响 | 第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6. 传统盆栽菊花规模化栽培技术流程 | 第59-65页 |
·盆栽菊花品种的选择 | 第59页 |
·试验地概况和栽培设施 | 第59-60页 |
·扦插育苗试验 | 第60-61页 |
·定植 | 第61页 |
·浇水与施肥 | 第61页 |
·生长调节剂的喷施 | 第61-62页 |
·整形措施 | 第62页 |
·病虫害防治 | 第62页 |
·花期调控措施 | 第62页 |
·规模化栽培流程总结 | 第62-64页 |
·讨论 | 第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7. 结论和研究展望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研究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图版 | 第72-76页 |
个人简介 | 第76-77页 |
导师简介 | 第77-78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