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事故信息管理与结案辅助系统的研究开发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1-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论文的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国内外交通事故及其调查处理的现状 | 第16-36页 |
·道路交通管理的实质 | 第16页 |
·道路交通事故 | 第16-18页 |
·交通事故 | 第16-17页 |
·交通事故的等级 | 第17-18页 |
·交通事故的预测 | 第18页 |
·国内外交通事故调查与分析的状况 | 第18-19页 |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状况与事故特征 | 第19-22页 |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状况 | 第19-20页 |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特征 | 第20-22页 |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诱因分析 | 第22-23页 |
·国内外交通事故调查的程序、要素与实施 | 第23-28页 |
·交通事故调查系统的建立 | 第24-25页 |
·交通事故调查内容的确定 | 第25-26页 |
·交通事故的统计性调查项目 | 第26-27页 |
·交通事故调查的实施 | 第27-28页 |
·交通事故信息系统的产生背景与现状 | 第28-36页 |
·事故信息系统产生的背景 | 第28-31页 |
·事故信息系统的现状 | 第31-36页 |
第二章 道路交通事故信息管理与结案辅助系统 | 第36-56页 |
·系统的功能特点 | 第36-40页 |
·系统的总体结构 | 第40页 |
·系统的功能结构 | 第40-42页 |
·系统功能模块分析和实现方法 | 第42-56页 |
·事故信息录入模块 | 第42-44页 |
·窗口间的协作 | 第44-45页 |
·数据库维护模块 | 第45-46页 |
·信息综合查询模块 | 第46页 |
·数据转移模块 | 第46-49页 |
·事故图像模块 | 第49-51页 |
·用户登陆模块 | 第51-52页 |
·自定义报表 | 第52-53页 |
·统计分析模块 | 第53-55页 |
·案卷文书管理 | 第55-56页 |
第三章 统计分析方法与综合指标体系 | 第56-64页 |
·概述 | 第56页 |
·系统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与指标体系 | 第56-64页 |
·大量观察法 | 第56-57页 |
·统计模型法 | 第57页 |
·统计分组法 | 第57-58页 |
·综合指标法与指标体系 | 第58-64页 |
第四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结案处理模式 | 第64-77页 |
·概述 | 第64-65页 |
·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事故处理的操作模式 | 第65-71页 |
·明确问题 | 第65页 |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第65-66页 |
·建立判断矩阵 | 第66-67页 |
·层次单排序 | 第67-68页 |
·层次总排序 | 第68页 |
·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实例验证 | 第68-71页 |
·结案辅助专家系统 | 第71-75页 |
·推理机 | 第71-74页 |
·知识库 | 第74-75页 |
·结案辅助系统的实例验证 | 第75-77页 |
第五章 交通事故信息组织模型 | 第77-96页 |
·概述 | 第77-78页 |
·数据建模 | 第78-87页 |
·定义高层活动 | 第78-80页 |
·识别实体 | 第80页 |
·确立联系 | 第80-82页 |
·识别需要的数据项 | 第82页 |
·建立联系 | 第82-87页 |
·用关系模型表示实体 | 第87-91页 |
·应用第一范式初步检验 | 第87-88页 |
·关系替换 | 第88-91页 |
·规范化数据项 | 第91-94页 |
·第一范式检验 | 第92页 |
·第二范式检验 | 第92-93页 |
·第三范式检验 | 第93页 |
·第四范式检验 | 第93-94页 |
·第五范式检验 | 第94页 |
·域/关键字范式检验 | 第94页 |
·验证设计 | 第94-96页 |
第六章 原型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 第96-103页 |
·原型系统的开发 | 第96页 |
·事故系统的应用分析 | 第96-103页 |
结束语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7页 |
发表的论文 | 第107-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