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概述 | 第9-10页 |
1.2 体外预应力桥梁的类型及在我国的运用 | 第10-11页 |
1.2.1 体外预应力桥梁的类型 | 第10页 |
1.2.2 体外预应力结构在我国的运用 | 第10-11页 |
1.3 体外预应力结构的基本组成及材料要求 | 第11-12页 |
1.4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力学性能及其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4.1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力学性能 | 第12-14页 |
1.4.1.1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 | 第12-13页 |
1.4.1.2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力学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1.4.2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力学性能研究的现状 | 第14-16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允许体外筋滑动的体外预应力结构分析方法 | 第18-40页 |
2.1 引言 | 第18-19页 |
2.2 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19-21页 |
2.2.1 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19-20页 |
2.2.2 预应力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20页 |
2.2.3 普通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20-21页 |
2.3 坐标转换 | 第21-22页 |
2.4 单元分析 | 第22-27页 |
2.4.1 一般性分析 | 第22-23页 |
2.4.2 平面钢筋混凝土梁单元 | 第23-26页 |
2.4.2.1 基本假定 | 第24页 |
2.4.2.2 平面钢筋混凝土梁单元的切线刚度矩阵 | 第24-26页 |
2.4.3 体外预应力钢索单元 | 第26-27页 |
2.5 体外索在转向块处发生滑移时的处理 | 第27-31页 |
2.5.1 计算假定 | 第27-28页 |
2.5.2 计算原理与步骤 | 第28-31页 |
2.6 双重非线性问题的简化处理 | 第31页 |
2.7 梁单元刚度的计算 | 第31-36页 |
2.7.1 Cranston迭代原理与步骤 | 第32-35页 |
2.7.2 Cranston迭代的缺陷及改进方法 | 第35-36页 |
2.8 CR列式法 | 第36-37页 |
2.9 非线性方程的解法 | 第37-39页 |
2.9.1 非线性方程的求解 | 第37-38页 |
2.9.2 收敛准则 | 第38-39页 |
2.10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程序设计及算例 | 第40-55页 |
3.1 程序功能 | 第40页 |
3.2 程序流程 | 第40-46页 |
3.3 主要子程序及其功能 | 第46-47页 |
3.4 程序验证 | 第47-54页 |
3.4.1 体外预应力筋直线布筋形式的混凝土简支梁非线性分析算例 | 第48-50页 |
3.4.2 体外预应力筋折线布筋形式的混凝土简支梁的非线性分析 | 第50-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体外预应力简支梁受弯性能影响参数的分析 | 第55-66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预应力度对体外预应力简支梁受弯性能的影响 | 第55-58页 |
4.2.1 预应力度的概念 | 第55-56页 |
4.2.2 不同预应力度的简支梁的受弯性能 | 第56-58页 |
4.3 体外力筋面积对体外预应力简支梁受弯性能的影响 | 第58-59页 |
4.4 普通钢筋配筋率对体外预应力梁受弯性能的影响 | 第59-61页 |
4.5 转向块处摩擦对梁受弯性能的影响 | 第61-6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