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花生等农作物耐湿涝性研究进展 | 第1-27页 |
1 湿涝害的定义和类型 | 第18页 |
2 湿涝对花生等作物的各种影响 | 第18-22页 |
·小生境的改变 | 第18-19页 |
·作物的水分生态型及湿涝敏感期 | 第19页 |
·形态建成 | 第19-20页 |
·营养生理 | 第20-21页 |
·光合和蒸腾作用 | 第21页 |
·植物激素及生长调控 | 第21-22页 |
3 作物耐湿涝的机制 | 第22-24页 |
·形态解剖适应性 | 第22页 |
·生理生化适应性 | 第22-24页 |
·渗透调节 | 第22-23页 |
·生化适应性 | 第23-24页 |
·活性氧自由基伤害 | 第24页 |
4 作物耐湿涝的遗传改良 | 第24-25页 |
5 评价指标 | 第25页 |
6 展望 | 第25-26页 |
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篇 花生品种耐湿涝性鉴定 | 第27-84页 |
第一章 基于产量的花生品种耐湿涝性综合评价研究 | 第28-3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材料与试验地点 | 第28页 |
·处理与方法 | 第28-29页 |
·测试内容和数据统计方法 | 第29-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4页 |
·不同水分条件下花生品种的产量表现 | 第30-31页 |
·花生品种的耐湿涝系数及与产量的关系 | 第31-32页 |
·花生品种的耐湿涝指数及产量和耐湿涝系数的关系 | 第32页 |
·花生品种的耐湿涝能力分类 | 第32-34页 |
·依据耐湿涝系数分类 | 第32-33页 |
·依据耐湿涝指数分类 | 第33页 |
·聚类分析 | 第33-34页 |
3 小结 | 第34-36页 |
·湿涝对花生产量的影响程度 | 第34页 |
·产量差异的分类和依据 | 第34-36页 |
第二章 花生形态和农艺性状与耐湿涝性的关系 | 第36-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材料与试验地点 | 第36页 |
·测试内容和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6页 |
·株高对湿涝的反应以及与耐湿涝指标的关系 | 第37-39页 |
·短期湿涝对花生株高的影响 | 第37-38页 |
·中、长期湿涝对花生株高的影响 | 第38-39页 |
·花生分枝对湿涝的反应及与耐湿涝指标的关系 | 第39-40页 |
·湿涝对花生结荚性能的影响 | 第40-44页 |
·湿涝对总果数的影响 | 第40-42页 |
·湿涝对饱果数的影响 | 第42页 |
·湿涝对饱果率的影响 | 第42-44页 |
·湿涝对花生荚果与子仁大小的影响 | 第44-45页 |
·湿涝对花生商品品质的影响 | 第45-46页 |
3 小结 | 第46-49页 |
·株高对湿涝的反应 | 第46页 |
·分枝数的变化 | 第46-47页 |
·结荚性能、产量构成和商品品质与湿涝的关系 | 第47页 |
·湿涝产量高低及其增减与产量结构的综合关系 | 第47-49页 |
第三章 花生光合性能与耐湿涝性的关系 | 第49-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9页 |
·测试项目 | 第49页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49页 |
·光合指标的测定 | 第49页 |
·数据处理 | 第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61页 |
·叶绿素含量对湿涝的反应以及与耐湿涝指标的关系 | 第49-53页 |
·短期湿涝 | 第49-51页 |
·中、长期湿涝 | 第51-53页 |
·净光合速率对湿涝的反应以及与耐湿涝指标的关系 | 第53-55页 |
·胞间CO_2浓度对湿涝的反应以及与耐湿涝指标的关系 | 第55-56页 |
·气孔导度对湿涝的反应以及与耐湿涝指标的关系 | 第56-57页 |
·蒸汽压差对湿涝的反应以及与耐湿涝指标的关系 | 第57-58页 |
·蒸腾速率对湿涝的反应以及与耐湿涝指标的关系 | 第58-59页 |
·光合指标之间的关系 | 第59-61页 |
3 小结 | 第61-64页 |
·叶绿素含量 | 第61页 |
·净光合速率及其他光合因素在光合积累中的作用 | 第61-62页 |
·胞间CO_2浓度与耐湿涝的关系 | 第62页 |
·气孔导度与耐湿涝的关系 | 第62页 |
·蒸汽压差与耐湿涝的关系 | 第62页 |
·蒸腾速率与耐湿涝的关系 | 第62-63页 |
·光合指标之间的关系 | 第63-64页 |
第四章 花生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与耐湿涝性的关系 | 第64-7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4页 |
·材料与地点 | 第64页 |
·测试项目与方法 | 第6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4-74页 |
·各器官干物质产量对湿涝的反应以及与耐湿涝指标的关系 | 第64-71页 |
·茎秆生物量 | 第64-65页 |
·叶片生物量 | 第65-67页 |
·根系生物量 | 第67-68页 |
·荚果生物量 | 第68-70页 |
·单株总生物量 | 第70-71页 |
·干物质分配比例对湿涝的反应以及与耐湿涝系数的关系 | 第71-74页 |
·各器官的干物质分配比例 | 第71-73页 |
·根冠比 | 第73-74页 |
3 小结 | 第74-76页 |
·湿涝对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第74-75页 |
·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与耐性指标的关系 | 第75页 |
·湿涝条件下光合作用在总生物量积累中的地位 | 第75-76页 |
第五章 花生品种湿涝耐性的芽苗期室内鉴定研究 | 第76-8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6-77页 |
·种子发芽期淹水鉴定试验 | 第76页 |
·浅水淹涝 | 第76页 |
·深水淹涝 | 第76页 |
·幼苗期湿涝鉴定试验 | 第76-77页 |
·幼苗生长监测 | 第76-77页 |
·乙醇脱氢酶(ADH)活性的测定 | 第77页 |
·数据处理 | 第77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77-82页 |
·不同品种种子发芽期的耐淹涝性差异 | 第77-80页 |
·浅水淹涝的发芽状况 | 第77-78页 |
·浅水淹涝发芽率与田间耐湿涝产量指标的关系 | 第78页 |
·深水淹涝的发芽状况 | 第78-79页 |
·深水淹涝露尖率与田间耐湿涝产量指标的关系 | 第79-80页 |
·不同品种幼苗期耐淹涝性差异评价指标 | 第80-82页 |
·根系颜色和植株发育状况 | 第80-81页 |
·不同品种的乙醇脱氢酶(ADH)活性差异 | 第81页 |
·植株性状与大田耐湿涝产量指标的关系 | 第81-82页 |
·植株性状与ADH活性的关系 | 第82页 |
·ADH活性与大田耐湿涝产量指标的关系 | 第82页 |
·ADH活性与淹涝发芽率的关系 | 第82页 |
3 小结 | 第82-84页 |
·芽期鉴定的结果 | 第82-83页 |
·幼苗期鉴定的结果 | 第83-84页 |
第三篇 花生耐湿涝机理研究 | 第84-126页 |
第一章 花生生长发育生理与耐湿涝性的关系 | 第85-10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5-86页 |
·材料 | 第85页 |
·试验设计 | 第85-86页 |
·取样 | 第86页 |
·测定项目 | 第86页 |
·形态与发育生理指标测定 | 第86页 |
·根系活力测定 | 第86页 |
·光合生理指标测定 | 第86页 |
2 结果分析 | 第86-102页 |
·湿涝处理对花生生物量的影响 | 第86-91页 |
·整株 | 第86-87页 |
·茎部 | 第87-89页 |
·叶片 | 第89页 |
·根系 | 第89-90页 |
·荚果 | 第90-91页 |
·湿涝对花生生长速率的动态影响 | 第91-92页 |
·湿涝对花生根系生理的影响 | 第92-95页 |
·根冠比 | 第92-93页 |
·根容重 | 第93-94页 |
·根系活力 | 第94-95页 |
·湿涝对水分生理的影响 | 第95-99页 |
·地上部 | 第95-96页 |
·茎秆 | 第96页 |
·叶片 | 第96-97页 |
·根部 | 第97-98页 |
·荚果 | 第98-99页 |
·含水量与干物质积累的关系 | 第99页 |
·相对含水量 | 第99页 |
·湿涝处理对光合生理的影响 | 第99-102页 |
·叶绿素含量 | 第99-100页 |
·净光合速率 | 第100-102页 |
3 小结 | 第102-104页 |
·生长发育生理和形态建成 | 第102页 |
·水分生理 | 第102-103页 |
·光合生理 | 第103-104页 |
第二章 内源激素与花生耐湿涝性的关系 | 第104-11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5页 |
·试验材料与设计 | 第104页 |
·取样 | 第104页 |
·植物激素测定 | 第104-105页 |
·数据分析处理 | 第10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5-114页 |
·花生根部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105-109页 |
·生长素(IAA) | 第105-106页 |
·赤霉素(GA_3)含量的变化 | 第106-108页 |
·玉米素(Z)含量的变化 | 第108页 |
·脱落酸(ABA)含量的变化 | 第108-109页 |
·湿涝对内源激素之间关系的影响 | 第109-111页 |
·内源激素变率间的相关性 | 第109-111页 |
·内源激素间的比例关系 | 第111页 |
·内源激素的生理效应 | 第111-114页 |
·内源激素与耐性生理 | 第111-113页 |
·内源激素与形态建成 | 第113-114页 |
3 小结 | 第114-116页 |
·激素自身的变化 | 第114页 |
·花生内源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114-115页 |
·内源激素与形态建成及耐性生理的关系 | 第115-116页 |
第三章 花生不同生育时期湿涝胁迫及保护酶系统的反应 | 第116-12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6-117页 |
·试验材料与设计 | 第116页 |
·取样 | 第116页 |
·伤害指标与保护酶的测定 | 第116-117页 |
·细胞质膜透性的测定 | 第116页 |
·保护酶的测定 | 第116-117页 |
·丙二醛(MDA)的测定 | 第11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7-125页 |
·花生根系伤害的生理生化指标 | 第117-121页 |
·细胞膜透性 | 第117-118页 |
·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 | 第118-121页 |
·保护酶系统的对应变化 | 第121-123页 |
·过氧化物歧化酶(SOD) | 第121-122页 |
·过氧化物酶(POD) | 第122页 |
·过氧化氢酶(CAT) | 第122-123页 |
·伤害指标和保护酶与内源激素的关系 | 第123-125页 |
·伤害指标与保护酶之间的动态相关性 | 第123-124页 |
·膜伤害指标及保护酶活性与内源激素的互动变化 | 第124-125页 |
3 小结 | 第125-126页 |
·细胞膜伤害状况 | 第125页 |
·膜伤害与保护酶的关系 | 第125页 |
·保护酶与内源激素的关系 | 第125-126页 |
第四篇 全文讨论 | 第126-140页 |
1 湿涝对花生产量及其构成和植株性状的影响 | 第126-129页 |
·湿涝对花生产量的影响程度及其分类评价 | 第126-127页 |
·湿涝对产量构成的影响及与产量增减的关系 | 第127-128页 |
·株高对湿涝的反应及其意义 | 第128页 |
·分枝数的变化及其生理意义 | 第128-129页 |
2 不同品种光合性能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差异 | 第129-133页 |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与意义 | 第129页 |
·净光合速率及其他光合因素在光合积累中的作用 | 第129-131页 |
·影响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参数与耐湿涝性的关系 | 第131页 |
·湿涝对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及与耐湿涝性的关系 | 第131-132页 |
·湿涝条件下光合作用在总生物量积累中的地位 | 第132-133页 |
3 发芽期和幼苗期鉴定的意义 | 第133-134页 |
·浅水和深水发芽能力与耐湿涝性的关系 | 第133页 |
·幼苗期鉴定的意义 | 第133-134页 |
4 生长发育生理和形态建成 | 第134-136页 |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动态变化与耐湿涝性的关系 | 第134-135页 |
·水分生理 | 第135页 |
·光合生理 | 第135-136页 |
5 花生内源激素对湿涝的反应及与耐性的关系 | 第136-138页 |
·激素自身的变化 | 第136页 |
·花生内源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136-137页 |
·内源激素与形态建成及耐性生理的关系 | 第137-138页 |
6 花生保护酶系统与耐湿涝性的关系 | 第138-140页 |
·细胞膜伤害状况 | 第138页 |
·膜伤害与保护酶的关系 | 第138-139页 |
·保护酶与内源激素的关系 | 第139-140页 |
第五篇 全文结论 | 第140-146页 |
1 湿涝对花生产量及其构成和植株性状的影响 | 第140-142页 |
2 不同品种光合性能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差异 | 第142-144页 |
3 发芽期和幼苗期鉴定的意义 | 第144页 |
4 生长发育生理和形态建成 | 第144-145页 |
5 花生内源激素对湿涝的反应及与耐性的关系 | 第145页 |
6 花生保护酶系统与耐湿涝性的关系 | 第145-146页 |
第六篇 全文创新之处 | 第146-148页 |
1 提出了花生对湿涝反应的多样性,筛选鉴定出高产高耐种质多份 | 第146页 |
2 提出了花生耐湿涝的早期室内鉴定方法和指标 | 第146页 |
3 阐明了花生耐湿涝的生长发育生理,提出了有关假想和概念 | 第146-147页 |
4 揭示了花生耐湿涝的水分生理、内源激素动态和细胞膜的保护机制 | 第147-148页 |
第七篇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 第148-150页 |
1 花生耐湿涝种质的广泛鉴定筛选 | 第148页 |
2 花生耐湿涝机制 | 第148页 |
3 花生耐湿涝性的快速、准确鉴定技术 | 第148页 |
4 花生耐湿涝的基因工程和生态育种 | 第148-149页 |
5 重要基因的改良 | 第149页 |
6 花生湿涝灾害高效调控技术研究 | 第149-15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50-156页 |
符号表 | 第156-157页 |
致谢 | 第157-159页 |
作者简历 | 第159-160页 |
论文成果著作与课题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