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综述 | 第5-11页 |
1 植物造景方法的研究 | 第5-7页 |
·中国山水画论与园林植物造景 | 第5页 |
·植物的人格化与植物造景 | 第5-6页 |
·审美经验与植物造景 | 第6页 |
·形态美学原理与植物造景 | 第6页 |
·植物的功能与植物造景 | 第6-7页 |
2 我国园林中植物造景的现状分析 | 第7页 |
3 关于植物造景学习的研究 | 第7-8页 |
4 造景方法与造景学习方法的差异 | 第8-9页 |
5 造景探源的意义 | 第9-11页 |
导论 | 第11页 |
第一部分 学习造景“师法自然”之原由 | 第11-21页 |
1 中西学习造景的方法比较 | 第11-13页 |
·中西园林造景艺术审美观的差异 | 第11-12页 |
·中西园林造景艺术学习方法的差异分析 | 第12-13页 |
2 西方学习造景方法在中国的影响 | 第13-15页 |
·西方学习造景方法概况 | 第13-14页 |
·西方学习造景方法的引入 | 第14-15页 |
3 中国传统园林“师法自然”的历史过程 | 第15-16页 |
·秦汉以前 | 第15页 |
·魏晋至唐 | 第15-16页 |
·宋元明清 | 第16页 |
4 现代园林学习过程中“师法自然”的必要性 | 第16-21页 |
·从中国山水画的命运看中国古典园林衰落的原因 | 第16-17页 |
·中国传统园林学习方法继承的困惑 | 第17-18页 |
·“自然”是造景艺术之源 | 第18-19页 |
·“师法自然”方法论在西方园林中的体现 | 第19-20页 |
·师法自然在西方景观设计师成长和创作中的体现 | 第20-21页 |
·重提“师法自然”对中国园林的必要性总结 | 第21页 |
第二部分 学习植物造景“师法自然”之原理 | 第21-30页 |
1 对“自然”概念的理解 | 第21-24页 |
·哲学意义上的“自然” | 第21-23页 |
·科学意义上的“自然” | 第23页 |
·哲学与科学综合意义上的“自然景观” | 第23页 |
·自然环境的古今变化 | 第23-24页 |
·自然中有“可法”与“不可法”之分 | 第24页 |
2 植物造景“师法自然”过程中须遵循的原理 | 第24-28页 |
·“师法自然”的科学性原理——生态原理 | 第24-27页 |
·“师法自然”的艺术性原理——美学原理 | 第27-28页 |
·“师法自然”的实践性原理——“观察—体验—运用”反复原理 | 第28页 |
3 师法自然观的理念体系 | 第28-30页 |
·借自然之物 | 第29页 |
·仿自然之形 | 第29页 |
·引自然之象 | 第29页 |
·受自然之理 | 第29页 |
·传自然之神 | 第29-30页 |
第三部分 学习植物造景“师法自然”的方法与过程 | 第30-35页 |
1 从现有的园林植物景观中学习 | 第30-31页 |
·学习的方法与过程 | 第30页 |
·实例图解 | 第30-31页 |
2 从有关景观的文学书匦中学习 | 第31页 |
·景观描述与反向描绘 | 第31页 |
·风景画中植物景观的平面图转化 | 第31页 |
3 从乡村植物景观中学习 | 第31-33页 |
·村落植物景观 | 第32-33页 |
·村野植物景观 | 第33页 |
·学习的方法与过程 | 第33页 |
·实例图解 | 第33页 |
4 从自然植物景观中学习 | 第33-34页 |
·实地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 第34页 |
·描绘整理、评价描述 | 第34页 |
·景观元素的重整与分析 | 第34页 |
·实例图解 | 第34页 |
5 学习成果在实际设计中的运用检验 | 第34-35页 |
结束语 | 第35页 |
1 结论 | 第35页 |
2 存在的不足 | 第3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ABSTRACT: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附 | 第39-68页 |
附1 | 第39-40页 |
附2 | 第40-41页 |
附3 | 第41-42页 |
附4 | 第42-43页 |
附5 | 第43-44页 |
附6 | 第44-45页 |
附7 | 第45-46页 |
附8 | 第46-47页 |
附9 | 第47-48页 |
附10 | 第48-49页 |
附11 | 第49-50页 |
附12 | 第50-51页 |
附13 | 第51-52页 |
附14 | 第52-53页 |
附15 | 第53-54页 |
附16 | 第54-55页 |
附17 | 第55-56页 |
附18 | 第56-57页 |
附19 | 第57-58页 |
附20 | 第58-59页 |
附21 | 第59-60页 |
附22 | 第60-61页 |
附23 | 第61-62页 |
附24 | 第62-63页 |
附25 | 第63-64页 |
附26 | 第64-65页 |
附27 | 第65-66页 |
附28 | 第66-67页 |
附29 | 第67-68页 |
附30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