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形成的生理机理与调控途径

中文摘要第1-10页
英文摘要第10-13页
第一章 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形成的生理机理与调控途径的研究进展第13-33页
 1.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积累规律第13-16页
  1.1 小麦籽粒淀粉及其组分的积累规律第13-14页
  1.2 小麦籽粒蛋白质积累规律第14-15页
  1.3 籽粒淀粉与蛋白质含量的相互关系第15-16页
 2.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形成机理及关键酶活性变化第16-18页
  2.1 籽粒淀粉的形成机理及淀粉合成关键酶第16-17页
   2.1.1 淀粉的形成及代谢第16页
   2.1.2 淀粉合成关键酶学研究第16-17页
  2.2 籽粒蛋白质的形成机理及蛋白质合成关键酶第17-18页
   2.2.1 蛋白质的形成及代谢第17页
   2.2.2 蛋白质合成关键酶第17-18页
 3.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和品质的关系第18-19页
 4.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合成的调控技术途径第19-23页
  4.1 氮肥效应第19页
  4.2 源库改变第19-20页
  4.3 离体穗培养技术研究进展第20-23页
   4.3.1 离体穗培养方法的建立第20页
   4.3.2 离体培养方法对籽粒发育的应用研究进展第20-23页
    4.3.2.1 蔗糖对籽粒发育的影响第20-21页
    4.3.2.2 氮供应对籽粒发育的影响第21-22页
    4.3.2.3 标记物质的运输、分配第22-23页
    4.3.2.4 其他应用研究第23页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3-25页
 参考文献第25-33页
第二章 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及其组分积累规律的研究第33-42页
 1.材料与方法第34页
 2.结果与分析第34-39页
  2.1 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变化第34-37页
   2.1.1 籽粒蛋白质含量变化第34-35页
   2.1.2 籽粒蛋白组分含量的变化第35-36页
   2.1.3 籽粒淀粉含量变化第36页
   2.1.4 籽粒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的变化第36-37页
  2.2 籽粒面粉品质性状第37-38页
  2.3 小麦籽粒品质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第38-39页
 3 小结与讨论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2页
第三章 不同蛋白质含量小麦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积累特点及其生理机理第42-59页
 1.材料与方法第43-44页
 2.结果与分析第44-54页
  2.1 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合成能力与关键调控酶活性差异第44-50页
   2.1.1 旗叶糖氮供应第44-46页
    2.1.1.1 糖的供应第44-45页
    2.1.1.2 氮素供应第45-46页
   2.1.2 籽粒中淀粉合成第46-48页
    2.1.2.1 蔗糖含量第46页
    2.1.2.2 SS、SSS和GBSS活性第46-48页
    2.1.2.3 籽粒淀粉含量第48页
   2.1.3 籽粒中蛋白质合成第48-49页
    2.1.3.1 籽粒氨基酸含量第48-49页
    2.1.3.2 籽粒GS和GPT活性第49页
    2.1.3.3 籽粒蛋白质含量第49页
   2.1.4 植株糖氮供应与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合成的关系第49-50页
  2.2 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积累与叶、茎、鞘C/N运转的关系第50-54页
   2.2.1 不周类型小麦叶茎鞘氮素含量变化及运转第50-52页
    2.2.1.1 全氮含量变化第50-51页
    2.2.1.2 氮素运转第51-52页
   2.2.2 不同类型小麦叶、茎、鞘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及运转第52-53页
    2.2.2.1 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第52-53页
    2.2.2.2 可溶性糖的运转第53页
   2.2.3 贮存物转运与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积累的关系第53-54页
 3.小结与讨论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第四章 剪叶、剪穗小麦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第59-69页
 1.材料与方法第59-60页
 2.结果与分析第60-65页
  2.1 源库改变对小麦粒重和植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第60-61页
  2.2 源库改变对小麦植株氮素积累和再分配的影响第61-62页
  2.3 源库改变对小麦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第62页
  2.4 碳/氮积累和再分配与蛋白质和淀粉积累的关系第62-63页
  2.5 源库改变对籽粒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第63-64页
  2.6 源库改变对籽粒蛋白组分的影响第64-65页
  2.7 源库改变对面粉品质的影响第65页
 3.小结与讨论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69页
第五章 培养基中不同浓度糖氮对小麦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第69-83页
 1.材料与方法第70-71页
 2.结果与分析第71-78页
  2.1 蔗糖和谷氨酰胺浓度对小麦离体培养穗粒重的影响第71页
  2.2 蔗糖和谷氨酰胺浓度对离体培养穗中旗叶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第71-72页
   2.2.1 对旗叶CAT、SOD活性的影响第71-72页
   2.2.2 对旗叶MDA含量的影响第72页
   2.2.3 对旗叶POD活性的影响第72页
  2.3 蔗糖和谷氨酰胺浓度对离体培养穗中淀粉合成的影响第72-75页
   2.3.1 对籽粒蔗糖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第72-73页
   2.3.2 对籽粒淀粉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第73-74页
   2.3.3 对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的影响第74页
   2.3.4 对籽粒SS、SSS和GBSS的影响第74-75页
  2.4 蔗糖和谷氨酰胺浓度对离体培养穗中蛋白质合成的影响第75-78页
   2.4.1 对籽粒氨基酸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第75-76页
   2.4.2 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第76-77页
   2.4.3 籽粒蛋白组分的影响第77-78页
 3.小结与讨论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第六章 不同浓度的谷氨酰胺对小麦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积累的影响第83-103页
 1.材料与方法第84页
 2.结果与分析第84-95页
  2.1 不同谷氨酰胺浓度对小麦离体培养穗粒重和结实粒数的影响第84-85页
  2.2 不同谷氨酰胺浓度对离体培养穗中旗叶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第85-87页
   2.2.1 对旗叶CAT、SOD活性的影响第85-86页
   2.2.2 对旗叶POD活性的影响第86页
   2.2.3 对旗叶MDA含量的影响第86-87页
  2.3 不同谷氨酰胺浓度对离体培养穗中淀粉合成的影响第87-89页
   2.3.1 对籽粒蔗糖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第87页
   2.3.2 对籽粒淀粉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第87页
   2.3.3 对淀粉组分的影响第87-88页
   2.3.4 对籽粒SS、SSS、GBSS活性的影响第88-89页
  2.4 不同谷氨酰胺浓度对离体培养穗中蛋白质合成的影响第89-91页
   2.4.1 对氨基酸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第89-90页
   2.4.2 对蛋白质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第90页
   2.4.3 对蛋白质组分的影响第90-91页
  2.5 不同谷氨酰胺浓度对强势籽粒和弱势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积累的影响第91-95页
   2.5.1 对小麦强、弱势籽粒重的影响第91页
   2.5.2 对强、弱势籽粒蔗糖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第91-92页
   2.5.3 对籽粒淀粉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第92-93页
   2.5.4 对籽粒氨基酸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第93页
   2.5.5 对蛋白质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第93-94页
   2.5.6 对强、弱籽粒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含量的影响第94页
   2.5.7 对强、弱籽粒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积累量的影响第94-95页
 3.小结与讨论第95-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3页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第103-111页
 1.讨论第103-107页
  1.1 不同蛋白质含量小麦品种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积累的生理机理及其与品质形成的关系第103-105页
   1.1.1 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含量与面粉品质的影响第103-104页
   1.1.2 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积累特点及其生理机理第104-105页
  1.2 不同蛋白质含量小麦品种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形成的调控技术途径第105-106页
   1.2.1 源库改变对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含量的影响第105页
   1.2.2 外源糖、氮物质供应对小麦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积累的影响第105-106页
  1.3 今后的研究设想第106-107页
 2 结论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1页
致谢第111-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车载稳定平台伺服控制系统设计
下一篇:传统与超越--试析亨利 詹姆斯的鬼怪小说《螺丝在拧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