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 第1-25页 |
·关于论文选题 | 第13-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理论现状 | 第18-21页 |
·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第21-25页 |
·基本思路 | 第21-22页 |
·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创新点 | 第23-25页 |
2 城市经济聚散效应的一般理论基础 | 第25-54页 |
·城市经济聚散效应的内涵界定 | 第25-35页 |
·聚集经济(Agglomeration and Spread Economy) | 第27-28页 |
·聚集不经济(Agglomeration Diseconomy) | 第28-30页 |
·扩散经济(Spread Economy) | 第30-32页 |
·扩散不经济(spread Diseconomy) | 第32-34页 |
·城市经济聚散的外部性(Agglomeration and Spread Externalities) | 第34-35页 |
·聚散经济的成因、分类及其测度 | 第35-47页 |
·聚散经济的成因 | 第36-44页 |
·聚散经济的分类 | 第44-45页 |
·聚散经济的度量 | 第45-47页 |
·城市经济聚散效应的影响 | 第47-54页 |
·聚散不经济的成因 | 第47-49页 |
·聚散效应对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的影响 | 第49-51页 |
·聚散效应对城市规模的影响 | 第51-54页 |
3 城市化过程中的经济聚散机制 | 第54-77页 |
·城市化产业区位的聚集与扩散 | 第54-58页 |
·城市化的一般前提 | 第54-55页 |
·产业区位聚集与扩散 | 第55-58页 |
·聚集与扩散的动力、导控机制对城市化的推动 | 第58-68页 |
·城市聚集与扩散的动力 | 第58-61页 |
·城市聚集与扩散的导控机制 | 第61-64页 |
·城市聚集与扩散的实现过程 | 第64-68页 |
·城市经济聚散均衡与失衡 | 第68-71页 |
·城市化进程中的“肠哽阻”——经济聚散失衡 | 第68-69页 |
·城市经济聚散均衡机制的作用机理和运行条件 | 第69-71页 |
·城市经济聚散机制的作用方式和约束条件 | 第71-77页 |
·城市经济聚散机制的作用方式 | 第71-73页 |
·城市经济聚散机制运行的约束条件 | 第73-77页 |
4 城市经济聚散机制与城市空间布局 | 第77-102页 |
·城市经济聚散机制下的企业、居民选址的微观分析 | 第77-82页 |
·企业选址分析 | 第78-80页 |
·居民选址分析 | 第80-81页 |
·聚散机制对企业与居民的驱动 | 第81-82页 |
·城市经济聚散机制的空间作用方式 | 第82-87页 |
·聚散效应促使要素均衡配置和城市地租形成 | 第82-84页 |
·聚散效应下区域经济形成的宏观分析 | 第84-86页 |
·经济聚散机制对空间布局的作用方式 | 第86-87页 |
·城市经济聚散机制与土地资源配置 | 第87-98页 |
·聚散效应下的居住区位选择 | 第87-92页 |
·聚散效应下的厂商区位选择 | 第92-95页 |
·区位选址与土地资源配置达到市场均衡的动力机制 | 第95-98页 |
·城市经济聚散主体差异与空间布局抉择 | 第98-102页 |
·主体差异对区位选址的偏好 | 第99页 |
·主体差异引发的区位竞争与土地均衡利用 | 第99-102页 |
5 城市经济聚散机制的变动对城市发展的制约与影响 | 第102-120页 |
·影响城市经济聚散效应发挥的约束因素 | 第102-106页 |
·内部约束因素 | 第102-103页 |
·外部约束因素 | 第103-106页 |
·区域分工、技术、制度与土地利用 | 第106-114页 |
·域分工贸易的变动与城市土地利用 | 第107-108页 |
·技术进步与城市土地利用 | 第108-112页 |
·制度变革与土地利用 | 第112-114页 |
·单城市聚散均衡与多城市非均衡发展 | 第114-120页 |
·单个城市经济聚散均衡机制的运行机理 | 第115-116页 |
·单个城市聚散均衡与多个城市非均衡发展的辨证关系 | 第116-117页 |
·经济扩散与混合布局 | 第117-120页 |
6 城市经济聚散效益与城市规模 | 第120-144页 |
·城市经济聚散效益与城市规模的内在联系 | 第120-131页 |
·经济规模与规模经济的鉴别 | 第120-124页 |
·适度规模的规定性 | 第124-128页 |
·城市规模成长的“惯性效应” | 第128-131页 |
·大城市经济聚散规模效益及主导作用 | 第131-136页 |
·大城市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 第131-133页 |
·大城市的功能效率与主导作用 | 第133-136页 |
·城市经济聚散效益与城市规模的实证分析 | 第136-144页 |
·东中西部不同规模城市经济聚散效益比较 | 第136-140页 |
·调整城市规模结构,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 第140-144页 |
7 城市经济聚散效应与城市公共物品供给 | 第144-171页 |
·城市公共物品对经济聚散机制的调整 | 第144-154页 |
·城市公共物品概述 | 第144-146页 |
·经济聚散效益与城市公共物品收益的差异 | 第146-147页 |
·非拥挤性邻里物品与区位聚散均衡 | 第147-150页 |
·拥挤性邻里物品与区位聚散均衡 | 第150-152页 |
·城市物品与城市聚散均衡 | 第152-154页 |
·城市公共物品与聚散效应的动态分析 | 第154-161页 |
·城市公共物品与聚散效应的基本关系 | 第154-155页 |
·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的“门槛”(Threshold)特征 | 第155-156页 |
·长期变动过程中城市聚散利益与公共物品供给的关系 | 第156-159页 |
·公共物品供给与城市发展轨迹 | 第159-161页 |
·城市经济聚散外部性与政府参与 | 第161-171页 |
·空间外部性与聚散效应 | 第161-163页 |
·个体负外部性与政府干预 | 第163-167页 |
·城市公共物品与经营城市 | 第167-171页 |
8 城市经济聚散效应下的城乡统筹发展 | 第171-214页 |
·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理论概述 | 第171-174页 |
·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内涵和起源。 | 第171-172页 |
·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目标和模式。 | 第172-173页 |
·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动力机制和限制因素。 | 第173-174页 |
·城市经济聚散效应下城乡统筹与“三农”问题 | 第174-188页 |
·城市经济聚散效应下城乡统筹发展的必要性 | 第175-176页 |
·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条件 | 第176-177页 |
·乡居民差距及原因透析 | 第177-183页 |
·统筹城乡经济,解决“三农”问题 | 第183-188页 |
·城市经济聚散效应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调整 | 第188-209页 |
·非正式制度对二元经济结构调整的制约和影响 | 第188-194页 |
·制度创新空间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 第194-202页 |
·推进结构性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聚集 | 第202-209页 |
·以城市经济聚散效应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 第209-214页 |
·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 第209-210页 |
·发挥聚散效应,统筹城乡经济 | 第210-214页 |
9 城市经济聚散障碍:现象、问题及深层原因 | 第214-252页 |
·城市经济聚散障碍的现象及其制约 | 第214-220页 |
·表现与类型 | 第214-216页 |
·聚散障碍的制约效应 | 第216-220页 |
·城市经济聚散障碍产生的背景、条件 | 第220-231页 |
·产生聚散障碍的背景 | 第220-222页 |
·对聚散障碍的基本理论推导 | 第222-224页 |
·聚散障碍的生成条件 | 第224-231页 |
·障碍深层原因(一):城市(城镇)化主体经济行为悖论 | 第231-235页 |
·政府行为悖论 | 第231-234页 |
·农民和企业行为悖论 | 第234-235页 |
·障碍深层原因(二):现行土地(农地)产权的弊端、演变及探索 | 第235-241页 |
·现行土地(农地)产权的弊端 | 第235-237页 |
·农村土地产权演变路径 | 第237-238页 |
·确立和完善农户土地法人产权的配套措施 | 第238-241页 |
·障碍深层原因(三):民工权益缺失和劳动力歧视 | 第241-252页 |
·民工权益的缺失 | 第241-246页 |
·消除劳动力歧视,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246-252页 |
10 城市经济聚散效应与制度创新 | 第252-302页 |
·制度安排与中国城市化 | 第252-254页 |
·城市经济聚散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 第254-259页 |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 第254-257页 |
·竞争优势与城市发展 | 第257-259页 |
·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 | 第259-269页 |
·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遵循的基准 | 第259-262页 |
·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不协调性 | 第262-266页 |
·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 第266-269页 |
·以制度创新加速城市(镇)化进程 | 第269-302页 |
·土地制度创新 | 第269-283页 |
·户籍制度创新 | 第283-287页 |
·就业制度创新 | 第287-292页 |
·城市(镇)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 第292-300页 |
·政府行为创新 | 第300-302页 |
参阅文献 | 第302-308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308-310页 |
声明 | 第310-311页 |
后记 | 第311-3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