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4页 |
·白藜芦醇的研究进展 | 第8-14页 |
·历史回顾 | 第8-9页 |
·化学结构、性质与分布 | 第9页 |
·白藜芦醇的功效 | 第9-10页 |
·白藜芦醇的制备 | 第10-11页 |
·白藜芦醇的检测 | 第11-14页 |
·亲和毛细管电泳测定结合常数 | 第14-17页 |
·毛细管电泳的进展 | 第14-15页 |
·亲和毛细管电泳 | 第15页 |
·结合常数 | 第15-16页 |
·亲和毛细管电泳测定结合常数的原理与方法 | 第16页 |
·亲和毛细管电泳测定结合常数的特点 | 第16-17页 |
·环糊精包合物 | 第17-24页 |
·环糊精的结构与性质 | 第17-18页 |
·环糊精衍生物 | 第18-19页 |
·环糊精包合物在药剂学上的应用进展 | 第19-21页 |
·影响包合物形成的因素 | 第21-22页 |
·环糊精包合物的验证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实验 | 第24-28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4-25页 |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试剂 | 第24-25页 |
·生药鉴定 | 第25页 |
·应用 HPLC 分析白藜芦醇四种单体的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色谱条件 | 第25页 |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25页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25-26页 |
·应用毛细管电泳测定结合常数 | 第26页 |
·缓冲溶液的配制 | 第26页 |
·样品溶液的配制 | 第26页 |
·毛细管电泳测定条件 | 第26页 |
·白藜芦醇与环糊精包合物的研究 | 第26-28页 |
·紫外吸收光谱 | 第26页 |
·相溶解度实验 | 第26-27页 |
·紫外照射稳定性实验 | 第27页 |
·~1H-NMR实验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虎杖中白藜芦醇及其糖苷的分离分析 | 第28-37页 |
·引言 | 第28页 |
·顺式白藜芦醇及其糖苷的制备 | 第28-30页 |
·顺式白藜芦醇及其糖苷的表征 | 第28-29页 |
·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29-30页 |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0-31页 |
·色谱柱的选择 | 第30页 |
·流动相的选择 | 第30页 |
·分析波长的选择 | 第30-31页 |
·方法学评价 | 第31-34页 |
·线性关系的考察 | 第31-32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32-33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33页 |
·重现性试验 | 第33-34页 |
·回收率试验 | 第34页 |
·测定结果 | 第34-35页 |
·结论 | 第35-37页 |
第四章 亲和毛细管电泳测定环糊精与白藜芦醇的结合常数 | 第37-44页 |
·引言 | 第37页 |
·理论部分 | 第37-39页 |
·实验结果 | 第39-41页 |
·硫酸化β-环糊精的合成 | 第39页 |
·结合常数的求解 | 第39-41页 |
·讨论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第五章 环糊精包合物对白藜芦醇的水溶性与紫外照射稳定性的影响 | 第44-57页 |
·引言 | 第44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55页 |
·白藜芦醇与环糊精包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的表征 | 第45-46页 |
·白藜芦醇与环糊精形成包合物的计量系数与结合常数 | 第46-48页 |
·包合物对白藜芦醇水溶性的影响 | 第48-50页 |
·包合物对白藜芦醇紫外照射稳定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1H-NMR | 第51-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