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继承法”研究批判
论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6-8页 |
第一章 “抽象继承法”的提出 | 第8-16页 |
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社会背景 | 第8-11页 |
(一) 现实哲学 | 第8-9页 |
(二) 极“左”思潮与学术研究 | 第9-10页 |
(三) “双百”方针与昙花一现的学术之春 | 第10-11页 |
二、 冯友兰与5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 | 第11-16页 |
(一)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主要课题 | 第11-12页 |
(二) 日丹诺夫的哲学史定义 | 第12页 |
(三) “抽象继承法”的提出 | 第12-16页 |
第二章 “抽象继承法”批判研究 | 第16-44页 |
一、 “抽象继承法”的三次批判高潮 | 第16-40页 |
(一) 第一次批判高潮 | 第17-29页 |
1 、 第一阶段批判高潮 | 第17-24页 |
2 、 第二阶段批判高潮 | 第24-28页 |
3 、 第一次批判高潮小结 | 第28-29页 |
(二) 第二次批判高潮 | 第29-35页 |
1 、 “普遍性形式”论 | 第29-34页 |
2 、 第二次批判高潮小结 | 第34-35页 |
(三) 第三次批判高潮 | 第35-39页 |
1 、 太原会议 | 第35-39页 |
2 、 第三次批判高潮小结 | 第39页 |
(四) 三次批判高潮简评 | 第39-40页 |
二、 80年代以来“抽象继承法”研究 | 第40-44页 |
第三章 “抽象继承法”研究总结 | 第44-51页 |
一、 冯友兰与中国哲学史方法论 | 第45-48页 |
(一) 冯友兰对“抽象继承法”的总结 | 第45-47页 |
(二) 冯友兰与中国哲学史方法 | 第47-48页 |
二、 “抽象继承法”研究总评 | 第48-51页 |
(一) “抽象继承法”研究总评 | 第48-50页 |
(二) “抽象继承法”研究经验教训 | 第50-51页 |
第四章 “抽象继承法”与当代中国哲学 | 第51-5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