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银山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研究及矿床成因讨论
前言 | 第1-10页 |
第一章 矿床地质 | 第10-17页 |
第一节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矿床地质特征 | 第11-13页 |
一、 地层 | 第11页 |
二、 构造 | 第11-12页 |
三、 火山岩与次火山岩 | 第12-13页 |
四、 热液蚀变 | 第13页 |
第三节 成矿作用特征 | 第13-17页 |
一、 成矿作用的时间演化 | 第13页 |
二、 原生矿化分带 | 第13-15页 |
三、 矿体产出特征 | 第15页 |
四、 成矿作用阶段及矿物共生组合 | 第15-16页 |
五、 围岩蚀变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银山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 第17-33页 |
第一节 流体包裹体类型及特征 | 第17-19页 |
一、 流体包裹体类型 | 第17页 |
二、 分布特征 | 第17-19页 |
第二节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 | 第19-22页 |
第三节 流体包裹体盐度特征 | 第22-28页 |
一、 低盐度包裹体的盐度特征 | 第22-23页 |
二、 高盐度包裹体的特征及成因 | 第23-24页 |
三、 盐度和温度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 第24-28页 |
第四节 流体包裹体的气液相成分 | 第28-30页 |
一、 气相成分 | 第28-29页 |
二、 液相成分 | 第29页 |
三、 成矿流体的成分特征 | 第29-30页 |
第五节 流体包裹体的H、O同位素特征 | 第30-33页 |
第三章 北山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 第33-43页 |
第一节 北山矿床地质特征 | 第33-35页 |
一、 矿床规模及矿体特征 | 第33页 |
二、 原生矿化分带及围岩蚀变分带 | 第33-34页 |
三、 成矿阶段及矿物的生成顺序 | 第34-35页 |
第二节 流体包裹体研究 | 第35-40页 |
一、 样品选择 | 第35-36页 |
二、 镜下岩貌学特征 | 第36页 |
三、 均一温度特征及其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 第36-38页 |
四、 流体包裹体的H、O同位素组成 | 第38-40页 |
五、 与整个银山矿床包裹体特征的比较 | 第40页 |
第三节 北山矿床成因讨论 | 第40-43页 |
一、 成矿流体来源 | 第40-41页 |
二、 成矿流体空间演化 | 第41页 |
三、 5#石英斑岩与成矿作用关系 | 第41页 |
四、 成因讨论 | 第41-43页 |
第四章 银山矿床成因讨论 | 第43-53页 |
第一节 成矿流体来源 | 第43-44页 |
第二节 成矿物质来源 | 第44-45页 |
第三节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 第45-46页 |
第四节 成矿流体中元素迁移形式 | 第46-48页 |
一、 主要成矿元素在热液中的搬运形式 | 第46-47页 |
二、 络合物稳定性 | 第47-48页 |
第五节 矿质沉淀机理讨论 | 第48-50页 |
一、 矿质沉淀机理类型 | 第48-50页 |
二、 银山矿床沉淀机理 | 第50页 |
第六节 成矿模式及成因认识 | 第50-53页 |
第五章 银山矿床深部预测 | 第53-58页 |
第一节 斑岩铜矿成矿模式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53-55页 |
一、 斑岩铜矿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53-54页 |
二、 浅成热液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54-55页 |
第二节 深部预测 | 第55-58页 |
一、 与斑岩成矿模式的比较 | 第55页 |
二、 与斐济Tavua矿床的比较 | 第55-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