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 ·引言 | 第12页 |
| ·结构振动控制简述 | 第12-18页 |
| ·结构被动控制 | 第13-15页 |
| ·结构主动控制 | 第15-16页 |
| ·结构混合控制 | 第16-17页 |
| ·结构半主动控制 | 第17-18页 |
| ·选题背景 | 第18-19页 |
| ·论文框架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基底隔震上部半主动变刚度变阻尼混合控制的基本理论 | 第21-33页 |
| ·基础隔震体系的基本原理 | 第21-22页 |
| ·半主动变刚度变阻尼体系的基本原理 | 第22-32页 |
| ·半主动变刚度变阻尼控制装置 | 第23-25页 |
| ·半主动变刚度变阻尼控制律简述 | 第25-26页 |
| ·半主动变刚度变阻尼结构系统的一般方程与符号控制律 | 第26-27页 |
| ·半主动变刚度变阻尼结构系统的振型控制律 | 第27-32页 |
| ·基底隔震上部半主动变刚度变阻尼体系的简述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混合控制体系的时程分析方法 | 第33-48页 |
| ·引言 | 第33页 |
| ·BI&AVSD结构的力学模型 | 第33-34页 |
|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恢复力计算模型 | 第34-37页 |
| ·运动方程的建立 | 第34-35页 |
| ·恢复力特性曲线的特点 | 第35-36页 |
| ·恢复力特性曲线的计算模型 | 第36-37页 |
| ·隔震层的恢复力计算模型 | 第37-38页 |
| ·本文选用的地震动记录 | 第38-41页 |
| ·时程分析方法简介 | 第41-44页 |
| ·线性加速度法 | 第41-43页 |
| ·威尔逊θ法 | 第43-44页 |
| ·本文混合控制体系的结构运动方程 | 第44-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谐波作用下混合控制体系数值模拟的研究 | 第48-62页 |
| ·引言 | 第48页 |
| ·BI&AVSD(隔震单自由度)参数的讨论 | 第48-55页 |
| ·BI&AVSD的结构参数和控制装置参数 | 第48-49页 |
| ·BI&AVSD体系与BI体系的比较 | 第49-55页 |
| ·混合控制体系的比较 | 第55-60页 |
| ·不同频率、不同振幅下的对比 | 第55-57页 |
| ·不同结构参数下的对比 | 第57-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第五章 地震波作用下混合控制体系数值模拟的研究 | 第62-89页 |
| ·引言 | 第62页 |
| ·结构参数的选取 | 第62-64页 |
| ·隔震单自由度体系的混合控制 | 第64-73页 |
| ·混合控制体系与BI体系的比较 | 第64-69页 |
| ·刚度比值和阻尼比值的变化对混合控制体系的影响 | 第69-73页 |
| ·隔震多自由度体系的混合控制 | 第73-88页 |
| ·隔震结构第一层安装半主动变刚度变阻尼装置 | 第73-79页 |
| ·隔震结构每层安装半主动变刚度变阻尼装置 | 第79-85页 |
| ·隔震结构奇数层和偶数层安装半主动变刚度变阻尼装置 | 第85-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9-91页 |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89-90页 |
| ·今后工作展望 | 第90-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 致谢 | 第94-95页 |
| 作者简介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