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计算机仿真论文

控制系统结构、控制策略互补性仿真研究--串级控制、Smith预估补偿、模糊控制

第一章 绪论第1-10页
 §1.1 引言第7页
 §1.2 本文研究内容概述第7-10页
  §1.2.1 串级控制与Smith预估补偿控制相结合的仿真研究第7-8页
  §1.2.2 串级控制与模糊控制相结合的仿真研究第8-10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第10-20页
 §2.1 系统科学与控制策略的融合第10-11页
 §2.2 控制理论的基础及发展第11-20页
  §2.2.1 经典控制理论第12-14页
  §2.2.2 现代控制理论第14-17页
  §2.2.3 智能控制理论第17-20页
第三章 系统仿真技术第20-24页
 §3.1 仿真理论第20-21页
 §3.2 MATLAB简介第21-22页
 §3.3 SIMULINK工具箱简介第22页
 §3.4 FUZZY LOGIC工具箱简介第22-24页
第四章 串级控制、Smith预估补偿及模糊控制的原理第24-39页
 §4.1 串级控制系统的原理与结构第24-32页
 §4.2 Smith预估补偿的原理与结构第32-35页
 §4.3 模糊控制的原理与结构第35-39页
第五章 串级—Smith混合系统仿真研究第39-57页
 §5.1 串级控制与Smith预估补偿相结合的可能性第39页
 §5.2 混合系统结构第39-41页
 §5.3 对混合系统的仿真分析第41-57页
  §5.3.1 对混合系统的阶跃响应和抗二次干扰能力的验证第41-45页
  §5.3.2 对串级-Smith混合控制系统提高模型实现误差鲁棒性的研究第45-53页
  §5.3.3 对象发生改变时串级-Smith混合系统的性能第53-56页
  §5.3.4 小结第56-57页
第六章 串级模糊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第57-63页
 §6.1 串级控制与模糊控制相结合的系统结构第57页
 §6.2 串级模糊控制系统仿真实验第57-63页
  §6.2.1 在串级控制系统主回路中引入模糊控制器第57-60页
  §6.2.2 在串级控制系统的副回路中引入模糊控制器第60-63页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第63-65页
 §7.1 结论第63页
 §7.2 研究设想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学化学双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
下一篇:GIS技术在船闸水力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