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与缩写 | 第1-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4页 |
英文摘要 | 第14-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47页 |
·稀土元素光度分析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稀土元素有机配合物荧光分析研究进展 | 第21-38页 |
·稀土元素有机配合物荧光的发光机制和类型 | 第21-24页 |
·稀土离子微扰的配位体发光机制 | 第22-23页 |
·配位体微扰的稀土离子发光机制 | 第23-24页 |
·提高稀土元素有机配合物荧光分析灵敏度和选择性的方法和途径 | 第24-27页 |
·有机配位体的影响 | 第24页 |
·协同配位体的影响 | 第24-25页 |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第25-26页 |
·稀土元素的共发光效应 | 第26页 |
·激光荧光时间分辨等新技术 | 第26-27页 |
·稀土元素有机配合物荧光分析研究进展 | 第27-38页 |
·稀土元素或有机化合物的分析测定 | 第28-34页 |
·稀土配合物荧光探针用于生物活性物质的标记和分析检测 | 第34-37页 |
·稀土荧光探针在非放射性标记荧光免疫分析中的应用 | 第35-36页 |
·稀土荧光探针用于核酸类生物大分子的分析检测 | 第36-37页 |
·作为检测手段在分离技术中的应用 | 第37-38页 |
·前景展望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7页 |
第二章 钕、镨、钬、铒氟罗沙星配合物4f电子跃迁的可见吸收光谱特性及其分析应用 | 第47-59页 |
·引言 | 第47-48页 |
·实验部分 | 第48-50页 |
·仪器 | 第48页 |
·试剂 | 第48-49页 |
·实验方法 | 第49页 |
·参考样品的分析方法 | 第49-5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6页 |
·吸收光谱 | 第50-52页 |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52-55页 |
·溶液酸度的影响 | 第52-53页 |
·FLX浓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第54页 |
·体系的时间稳定性 | 第54-55页 |
·分析特性及其应用 | 第55-56页 |
·分析特性 | 第55页 |
·分析应用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第三章 钕、钬、铒、镨恩诺沙星配合物4f电子跃迁的吸收光谱特性及其分析应用 | 第59-76页 |
·引言 | 第59-60页 |
·实验部分 | 第60-61页 |
·仪器 | 第60页 |
·试剂 | 第60页 |
·实验方法 | 第60-6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1-73页 |
·吸收光谱 | 第61-66页 |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66-68页 |
·配合物组成的测定 | 第68-70页 |
·其它离子的干扰 | 第70页 |
·分析特性及其应用 | 第70-73页 |
·分析特性 | 第70-71页 |
·样品分析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第四章 铕或钐-BID-CTMAB和铕-DPN-DL-组氨酸-CTMAB体系的荧光光谱特性及其分析应用 | 第76-91页 |
·引言 | 第76-77页 |
·实验部分 | 第77-78页 |
·仪器 | 第77页 |
·试剂 | 第77-78页 |
·实验方法 | 第7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8-88页 |
·荧光光谱 | 第78-81页 |
·荧光体系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 第81-85页 |
·溶液酸度的影响 | 第81页 |
·BID浓度的影响 | 第81-83页 |
·铕离子浓度的影响 | 第83页 |
·DL-组氨酸浓度的影响 | 第83页 |
·表面活性剂及其浓度的影响 | 第83-84页 |
·有机溶剂的影响 | 第84页 |
·配合物组成比的测定 | 第84页 |
·体系的时间稳定性 | 第84-85页 |
·分析应用 | 第85-88页 |
·结论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1页 |
第五章 铕-斯巴沙星配合物体系的荧光特性及其分析应用 | 第91-109页 |
·引言 | 第91-92页 |
·实验部分 | 第92-93页 |
·仪器 | 第92页 |
·试剂 | 第92-93页 |
·实验方法 | 第9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3-104页 |
·荧光光谱 | 第93-95页 |
·荧光体系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 第95-102页 |
·溶液酸度的影响 | 第95-97页 |
·SPLX浓度的影响 | 第97-98页 |
·共发光离子浓度的影响 | 第98-99页 |
·协同配体phen浓度的影响 | 第99页 |
·表面活性剂及其浓度的影响 | 第99-100页 |
·有机溶剂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体系的时间稳定性 | 第101-102页 |
·共存稀土离子的影响 | 第102页 |
·分析应用 | 第102-104页 |
·铕的测定 | 第102-104页 |
·斯巴沙星的分析测定 | 第104页 |
·共发光效应机理探讨 | 第104-105页 |
·结论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09页 |
第六章 冠醚增敏稀土配合物荧光体系的荧光增强效应及其分析应用 | 第109-119页 |
·引言 | 第109-110页 |
·实验部分 | 第110页 |
·仪器 | 第110页 |
·试剂 | 第110页 |
·实验方法 | 第11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0-115页 |
·荧光光谱 | 第110-111页 |
·荧光体系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 第111-114页 |
·溶液酸度的影响 | 第112页 |
·TTA浓度的影响 | 第112页 |
·Dy~(3+)浓度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冠醚及其浓度的影响 | 第113页 |
·有机溶剂的影响 | 第113页 |
·体系的时间稳定性 | 第113-114页 |
·共存稀土离子的影响 | 第114页 |
·分析应用 | 第114-115页 |
·荧光增强效应机理探讨 | 第115-116页 |
·结论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19页 |
近年来发表的研究论文 | 第119-122页 |
致谢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