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城市经济管理论文--房地产经济论文

中国房地产业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第一章 引论第1-22页
第二章 房地产和房地产业架构概述第22-91页
 第一节 房地产概述第22-40页
  一、 房地产概念的界说第22-27页
  二、 房地产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特征第27-35页
  三、 房地产与相关概念辨析第35-40页
 第二节 房地产业概述第40-46页
  一、 产业的概念其及产业划分的主要方法第40-44页
  二、 房地产业的概念及其特征第44-46页
 第三节 房地产业架构的理论依据及其内容第46-71页
  一、 房地产业架构的理论依据第46-50页
  二、 房地产业内部架构的内容: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服务活动第50-70页
  三、 房地产业架构的空间体系第70-71页
 第四节 房地产业经济运行的基础理论第71-80页
  一、 地租地价理论第71-74页
  二、 房地产市场运行的供求理论第74-77页
  三、 区位理论第77-78页
  四、 产业经济周期理论第78-80页
 第五节 房地产市场运行现状及其制度性障碍与创新分析第80-91页
  一、 房地产市场运行现状第80-86页
  二、 房地产市场运行中的制度性障碍及其创新第86-91页
第三章 房地产业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一般第91-116页
 第一节 房地产指标第91-102页
  一、 房地产指标概念及其要素第91-93页
  二、 房地产指标特点和作用第93-97页
  三、 房地产指标“量化层次和计量单位”第97-99页
  四、 房地产指标的设计第99-102页
 第二节 房地产业指标体系第102-109页
  一、 房地产业指标体系的概念和作用第102-104页
  二、 房地产业指标体系的功能定位第104-107页
  三、 房地产业指标体系的特征第107-109页
 第三节 房地产指标与房地产业指标体系的差异性第109-111页
  一、 房地产业指标体系是对房地产指标系统性配置的产物第109-110页
  二、 房地产业指标体系是房地产统计理论与房地产经济理论的契合点第110页
  三、 房地产业指标体系是通过房地产指标客观、真实和全面地反映房地产业经济发展状况的指示器第110-111页
 第四节 建立房地产指标体系的必要性第111-116页
  一、 为创立与完善房地产业统计学科奠定基础第111-112页
  二、 满足SNA核算体系的内在要求第112-113页
  三、 有利于行业宏观调控的需要第113-114页
  四、 有利于提供决策依据和规范行业发展的需要第114-115页
  五、 有利于正确反映加入WTO后对房地产业经济发展影响的需要第115-116页
第四章 房地产业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探索第116-137页
 第一节 现行房地产指标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16-120页
 第二节 建立房地产业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第120-124页
  一、 目标性原则第120-121页
  二、 目的性原则第121页
  三、 科学性原则第121-122页
  四、 国际通用性原则第122页
  五、 可操作性原则第122页
  六、 系统综合性原则第122-123页
  七、 可持续性原则第123-124页
 第三节 房地产业指标体系的实质、范围和基本要求第124-128页
  一、 房地产业指标体系的实质第124-125页
  二、 确立房地产业指标体系的范围第125-127页
  三、 房地产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要求第127-128页
 第四节 中国房地产业指标系建立的理论依据第128-137页
  一、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第128-129页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129-130页
  三、 产业经济学理论第130-132页
  四、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132-133页
  五、 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原理第133-137页
第五章 港台地区房地产业指标体系比较研究第137-195页
 第一节 反映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指标体系第138-148页
  一、 房地产业的增加值及其在GDP中的比重第138-142页
  二、 房地产业投入要素的指标第142-145页
  三、 房地产业税收收入及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第145-146页
  四、 小结第146-148页
 第二节 反映房地产实物形态供给指标体系第148-160页
  一、 反映“地产”实物形态供给指标第148-152页
  二、 反映“房产”实物形态供给指标第152-159页
  三、 小结第159-160页
 第三节 反映房地产价值形态指标体系第160-172页
  一、 反映“地产”价值形态指标第160-164页
  二、 反映“房地产”市场价值形态指标第164-171页
  三、 小结第171-172页
 第四节 反映房地产市场需求指标体系第172-179页
  一、 自用量(自用率)和租用量(租用率)第172页
  二、 自有量(自有率)第172-174页
  三、 空置量(空置率)第174-178页
  四、 小结第178-179页
 第五节 反映房地产金融服务统计指标体系第179-182页
  一、 反映房地产业金融服务指标第179-181页
  二、 反映房地产金融服务指标第181页
  三、 小结第181-182页
 第六节 反映房地产业景气指标体系第182-186页
  一、 反映房地产投资流动的景气指标第182-184页
  二、 反映房地产生产活动的景气指标第184-185页
  三、 反映房地产交易活动的景气指标第185-186页
  四、 反映房地产使用的景气指标第186页
 第七节 综述第186-195页
  一、 港台反映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指标体系第187-188页
  二、 港台反映房地产实物形态供给指标体系第188-190页
  三、 港台反映房地产价值形态供给指标体系第190-191页
  四、 港台反映房地产实物形态供给指标体系第191-193页
  五、 港台反映房地产实物形态供给指标体系第193-194页
  六、 港台反映房地产业景气指标体系第194-195页
第六章 中国房地产业指标体系建立的具体内容第195-240页
 第一节 评价和反映房地产业外部功能指标体系第195-209页
  一、 评价和反映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和与地位指标体系第195-205页
  二、 评价和反映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第205-208页
  三、 评价和反映房地产业连锁分析指标体系第208-209页
 第二节 评价和反映房地产开发指标体系第209-212页
  一、 评价与反映土地开发指标体系第209-210页
  二、 评价与反映房屋开发指标体系第210-212页
 第三节 评价和反映房地产市场指标体系第212-223页
  一、 评价和反映房地产市场指标体系第212-223页
   (一) 评价和反映土地市场指标体系第213-217页
   (二) 评价和反映商品房市场状况指标体系第217-223页
 第四节 评价和反映房地产行政管理指标体系第223-229页
  一、 评价和反映房屋产权产籍管理指标体系第223-225页
  二、 评价和反映房地产行业管理指标体系第225-227页
  三、 评价和反映房地产业协(学)会管理指标体系第227-228页
  四、 评价和反映房屋拆迁管理指标体系第228-229页
 第五节 评价和反映房地产服务指标体系第229-234页
  一、 评价和反映房地产金融服务指标体系第229-231页
  二、 评价和反映房地产保险服务指标体系第231-233页
  三、 评价和反映房地产中介服务指标体系第233-234页
 第六节 评价和反映直管公房和物业管理指标体系第234-236页
  一、 评价和反映直管公房经营管理指标体系第235页
  二、 评价和反映物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指标体系第235-236页
 第七节 评价和反映居住质量指标体系第236-240页
第七章 房地产指标实证分析第240-273页
 第一节 房价收入比指标第240-247页
  一、 房价收入比的定义及特征第240-242页
  二、 我国房价收入比现状研究第242-246页
  三、 高房价收入比产生的不利影响第246-247页
 第二节 空置率指标第247-258页
  一、 空置率的定义第247-252页
  二、 我国空置率的现状判断第252-257页
  三、 消化吸纳空置商品房的具体举措第257-258页
 第三节 容积率指标第258-267页
  一、 容积率的定义第258-259页
  二、 容积率指标的特征第259-261页
  三、 容积率的变动趋势及其形成机理第261-265页
  四、 容积率对房地产商品价格的影响第265-267页
  五、 特定地块确定容积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第267页
 第四节 房屋租售比指标第267-273页
  一、 房屋租售比的定义与分类第268页
  二、 房屋租售比的特征第268-269页
  三、 合理租售比的确定第269-271页
  四、 我国租售比现状分析第271-273页
参考文献第273-276页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第276-277页
声明第277-278页
致谢第278页

论文共2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干部教育创新研究
下一篇:美国对以色列政策及美以关系的发展(1948-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