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3页 |
目录 | 第3-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第一章 前言及文献综述 | 第7-17页 |
1.1 前言 | 第7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7-15页 |
1.2.1 植物的硅素营养与植物生长 | 第8-9页 |
1.2.2 硅与植物真菌病害 | 第9-10页 |
1.2.3 硅对植物病害可能的作用机理 | 第10-12页 |
1.2.4 真菌孢子入侵时与寄主的初始接触及其与硅的关系 | 第12-14页 |
1.2.5 纳米结构科学与农业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不同硅源制剂叶面处理小麦对白粉病的作用效果及机理研究 | 第17-3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7-21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17页 |
2.1.2 菌种繁殖 | 第17页 |
2.1.3 试验处理 | 第17-18页 |
2.1.4 硅制剂处理小麦植株后对白粉病的作用效果测定 | 第18页 |
2.1.5 硅制剂处理小麦离体叶段后对白粉病的作用效果测定 | 第18-20页 |
2.1.6 硅素在小麦叶表的沉积分布和叶表组织结构的观察方法 | 第20页 |
2.1.7 硅制剂处理小麦后小麦叶表亲疏水性的测定方法 | 第20页 |
2.1.8 硅制剂处理小麦后对白粉菌孢子萌发发育的影响研究 | 第20-21页 |
2.1.9 硅制剂处理小麦后白粉菌孢子初始侵染时粘附率的测定 | 第21页 |
2.2 结果分析 | 第21-27页 |
2.2.1 硅制剂处理小麦植株后对白粉病的作用效果 | 第21页 |
2.2.2 硅制剂处理小麦离体叶段后对白粉病的作用效果 | 第21-23页 |
2.2.3 硅素在叶表的沉积分布和叶表皮组织结构的变化 | 第23-24页 |
2.2.4 硅制剂处理后小麦叶表亲疏水性的变化 | 第24-27页 |
2.2.5 硅制剂处理小麦后对白粉菌孢子萌发发育的影响 | 第27页 |
2.2.6 硅制剂处理小麦后对白粉菌孢子初侵染时粘附率的影响 | 第27页 |
2.3 小结 | 第27-30页 |
第三章 不同硅源制剂水培处理小麦对白粉病的作用效果及机理研究 | 第30-3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30页 |
3.1.2 试验处理 | 第30页 |
3.1.3 菌种繁殖 | 第30页 |
3.1.4 单子叶植物营养液的配制 | 第30-31页 |
3.1.5 硅制剂水培处理小麦植株后对白粉病的作用效果测定 | 第31页 |
3.1.6 小麦植株对不同形态硅素的吸收观察 | 第31-32页 |
3.1.7 接菌不同时间后硅素在小麦叶表的分布与白粉病菌侵染关系的研究 | 第32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32-33页 |
3.2.1 硅制剂水培处理小麦植株后对白粉病的作用效果 | 第32页 |
3.2.2 小麦植株对不同形态硅素的吸收情况 | 第32-33页 |
3.2.3 接菌不同时间后硅素在叶表的分布与白粉病原菌侵染的关系 | 第33页 |
3.3 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34-36页 |
4.1 结论 | 第34页 |
4.2 讨论 | 第34-36页 |
图版Ⅰ | 第36-40页 |
图版Ⅱ | 第40-41页 |
图版Ⅲ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英文摘要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