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 本文的工作 | 第13-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9页 |
第二章 具备多个相邻上能级的系统中量子干涉效应的处理 | 第19-35页 |
2.1 多能级系统量子干涉效应的理论计算 | 第19-24页 |
2.1.1 理论模型 | 第19-21页 |
2.1.2 理论分析 | 第21-24页 |
2.2 多能级系统自发辐射相消现象研究 | 第24-28页 |
2.3 多能级系统布居数捕获现象研究 | 第28-31页 |
2.3.1 跃迁偶极矩取向P_η的影响 | 第28-31页 |
2.3.2 ω_(32)的影响 | 第31页 |
2.4 结论和讨论 | 第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若干参数对多能级系统量子干涉效应的影响 | 第35-45页 |
3.1 缀饰态模型 | 第35-39页 |
3.2 讨论 | 第39-42页 |
3.2.1 驱动场拉比频率Ω的影响 | 第39-41页 |
3.2.2 上能级间隔ω_(12)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 结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双光子跃迁模型的量子干涉效应——线型变异 | 第45-62页 |
4.1 Y型四能级系统量子干涉效应研究 | 第45-52页 |
4.2 菱型四能级系统量子干涉效应研究 | 第52-57页 |
4.3 包含相邻分离能级对的五能级系统量子干涉效应研究 | 第57-60页 |
4.4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
第五章 双原子分子的微扰理论 | 第62-68页 |
5.1 分子微扰理论简述 | 第62-63页 |
5.2 电子自旋与轨道相互作用 | 第63-65页 |
5.3 混合能级的性质 | 第65-66页 |
5.4 小结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8页 |
第六章 钠分子多能级系统量子干涉效应实验 | 第68-92页 |
6.1 无多谱勒加宽双光子光谱技术的特点 | 第68-69页 |
6.2 钠分子双光子跃迁能级模型 | 第69-71页 |
6.3 实验装置 | 第71-73页 |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3-87页 |
6.4.1 实验观察结果 | 第73-81页 |
6.4.2 分析与讨论 | 第81-87页 |
6.4.2.1 菱形四能级系统的量子干涉效应 | 第81-85页 |
6.4.2.2 Y型四能级系统和五能级系统量子干涉效应 | 第85-86页 |
6.4.2.3 外界条件对量子干涉效应的影响 | 第86-87页 |
6.5 小结 | 第87-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2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92-95页 |
7.1 本文的工作和创新 | 第92-93页 |
7.1.1 理论方面 | 第92-93页 |
7.1.2 实验方面 | 第93页 |
7.2 继本文可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第93-95页 |
附录 | 第95-104页 |
8.1 引言 | 第95-98页 |
8.2 密钥生长方案 | 第98-100页 |
8.3 应用伪随机序列的量子保密通信方案 | 第100-103页 |
8.4 远距离量子保密通信方案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列表 | 第107-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