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和谐观--西南山地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修复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10页
图表目录第10-14页
1 绪论第14-26页
   ·论文选题第14-18页
     ·选题缘起第14-16页
     ·相关概念第16-18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8页
   ·研究现状评述第18-22页
     ·对和谐观的研究第18-19页
     ·对历史文化名镇的研究第19-21页
     ·对西南山地历史文化名镇的研究第21-22页
   ·研究范围及内容第22-23页
     ·研究范围第22-23页
     ·研究内容第23页
   ·研究方法及工作框架第23-26页
     ·研究方法第23-25页
     ·工作框架第25-26页
2 西南山地历史文化名镇的存在形式与问题第26-51页
   ·西南山地历史文化名镇现实遗存第26-36页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第26-30页
     ·省市级历史文化名镇第30-36页
   ·西南山地历史文化名镇的存在形式第36-41页
     ·物质性存在形式第36-39页
     ·非物质性存在形式第39-41页
   ·西南山地历史文化名镇的影响因素第41-47页
     ·自然因素——独特山地环境第41-42页
     ·社会因素——空间特色风貌第42-46页
     ·经济因素——原生性建筑构造第46-47页
     ·人文因素——民族意识形态第47页
   ·山地历史文化名镇面临的不和谐问题第47-50页
     ·历史名镇年久失修,重视不够第47-48页
     ·现代建筑见缝插针,风貌破坏第48页
     ·历史名镇环境恶劣,人迹荒芜第48-49页
     ·地域文化土壤丧失,活力衰退第49页
     ·资金技术制度不力,和谐乏力第49-50页
   ·小结第50-51页
3 西南山地历史文化名镇的和谐表征第51-66页
   ·地景的和谐性第52-56页
     ·山地生态环境完整性第52-54页
     ·山地景观环境多样性第54页
     ·自然生态环境美感度第54-56页
   ·空间的和谐性第56-59页
     ·整体形态风貌协调性第56-57页
     ·街巷空间格局自由性第57-59页
   ·建筑的和谐性第59-62页
     ·建筑与环境的整体美第59-60页
     ·建筑形态的均衡美第60-61页
     ·质感统一的色彩美第61-62页
     ·本土特征的构造美第62页
   ·历史的和谐性第62-63页
     ·城镇历史沧桑久远度第62-63页
     ·城镇历史职能鲜明性第63页
   ·民俗的和谐性第63-64页
     ·传统民俗文化独特性第63页
     ·民俗风情工艺保持度第63页
     ·民俗稀有物产遗存度第63-64页
   ·小结第64-66页
4 西南山地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修复设计的和谐观第66-112页
   ·设计的目标及原则第66-68页
     ·设计的目标第66-67页
     ·设计的原则第67-68页
   ·自然和谐观第68-75页
     ·外部环境的维护第69-71页
     ·内部环境的完善第71-73页
     ·案例分析第73-75页
   ·形态和谐观第75-87页
     ·传统肌理的延续第76-78页
     ·特征场所的再现第78-80页
     ·案例分析第80-87页
   ·技术和谐观第87-103页
     ·营造方法的控制第88-92页
     ·营造技术的利用第92-95页
     ·案例分析——贵州省习水县土城历史文化名镇(街区保护修复)第95-103页
   ·文化和谐观第103-110页
     ·历史文化的传递第104-108页
     ·建筑文化的传承第108-109页
     ·民俗文化的发扬第109页
     ·案例分析——四川省雅安市上里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第109-110页
   ·小结第110-112页
5 结语第112-115页
   ·对西南山地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修复设计研究的总结第112-113页
   ·对本文技术路线的总结第113页
   ·本文不足及后续研究工作展望第113-115页
致谢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19页
附录第119-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庆直辖十年主城住区建设研究系列之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下一篇:城市绿色廊道空间规划与控制